殷惠敏專文:穿制服的藝術家─中共文藝政策就是一把驚鳥之弓

2021-09-19 07:20

? 人氣

我因為好奇,比對了一下那段時期俄共與中共的作家聯盟出現的時間點,似乎也有某種「效顰」或「默契」的關聯。相當有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只是同路人,而非自己人」的魯迅

1928年俄共成立「無產階級作家聯盟」,兩年後──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聯)在上海成立,屬於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文總)的成員,性質上是中共領導的地下組織,參與者有魯迅、郁達夫、田漢,柔石等50餘人。而「文總」的黨團書記周揚,就是這個地下組織的總管。他不學「有」術,正是魯迅所憎惡的「穿制服的藝術家」。

魯迅曾希望左聯能夠培養出「大群的新戰士」。他們開辦書局,拍攝電影,成為文化活動的重心,一時風起雲湧,也催生了丁玲、蕭軍、蕭紅、艾蕪等一批新作家。

不過,不知道魯迅有沒有自知之明,他以鋒利尖刻的雜文,深入探索傳統中國人的心靈而聲名鵲起。以他這個文壇祭酒的地位,必然成為共產黨「團結」、爭取的對象。但在共產黨人眼裏,本質上,魯迅還是個「同路人」,而非「自己人」。

從魯迅的文章和他睚眥必報的論戰態度來看,他有獨來獨往,率性而為,不受羈絆的個性。因此,不難理解,不講革命「紀律」的魯迅,在左聯内部,同「穿制服的藝術家」自然格格不入。這段時期,魯迅也曾在文章中隱約地抱怨,不論自己怎麽盡力,背後好像總有人拿著鞭子抽打。

魯迅(圖/維基百科)
參加無產階級作家聯盟時期的魯迅,曾在文章中隱約地抱怨,不論自己怎麽盡力,背後好像總有人拿著鞭子抽打。(取自維基百科)

不同於蘇聯的是,當時左聯幕後的操控者還是比較隱晦的,因為中共還沒有取得政權。

1932年,史達林以「蘇聯作家聯盟」來取代「俄國無產階級作家聯盟」,就和翻書一樣容易。一聲令下,歷史的新頁就出現了。

1935年年底,中共為了戰略形勢的改變,陝北瓦窯堡會議上決定與國民黨達成政治妥協,建立抗日統一戰線。1936年春,莫斯科共產國際的中共中央代表,下達了解散左聯的指令。為了配合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6年6月7日成立一個中國文藝家協會,以抗日救亡為宗旨,模糊了左翼面目,為的是替共產黨吸收更多的文藝青年。

本來代表上海普羅文藝運動的左聯,作為一個戰略工具,對共產黨來説,已經完成了階段性的歷史任務。在新形勢之下,改頭換面,是順理成章的。可是周揚夏衍奉命解散左聯,卻遭到不識時務的魯迅堅決反對。最後他雖勉强同意,還是要求發表一個公開聲明。

魯迅在1936年4月曾對日本改造社社長山本說:「我本來也是左聯的一員,但這個團體的下落我現在也不知道了。」

魯迅「誤入歧途」的選擇

上海的左聯奉命偃旗息鼓,兩個月後新成立的中國文藝家協會,特別發電文慰問病中的魯迅,但魯迅始終拒絕加入這個新機構。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病逝。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