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之海與經濟之海間的倭寇:《東印度公司與亞洲海洋》選摘(2)

2018-02-06 05:10

? 人氣

在明帝國成立以前,支配中國的宋、元兩個王朝也都曾經施行朝貢貿易制度。不過除了朝貢貿易以外,當時的民間華人與異國商人之間也展開了繁盛的貿易活動。不僅華人前往海外,外國商人也會造訪中國。鎌倉時代有像謝國明這樣的華人海商居住在博多進行日中貿易,宋元時期有如蒲庚壽這樣來自西亞的穆斯林居住於福建的泉州,就是這種情況的案例。當時呈現朝貢的公貿易與民間貿易並存的景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明帝國只承認朝貢貿易這項對外貿易活動,嚴格禁止民間商人從事海外貿易行為,施行「寸板不許下海」,嚴格的「海禁」政策。明帝國只允許前往中國的外國使節與隨行的商人團所進行的官方貿易,而華商也只有在與帝國使節同行的情況下才能前往海外。明帝國企圖管理、支配海洋,獨占海外貿易。

明代嘉靖年間畫家仇英所繪《倭寇圖卷》(百度百科)
明代嘉靖年間畫家仇英所繪《倭寇圖卷》(百度百科)

在通訊、交通手段發達,擁有強大軍事力的國家存在的現代,「海禁」也許還行得通,不過在當時,想要完全封鎖中國大陸東部及東南部漫長的海岸線,禁止人們出海,幾乎可說是不可能實現的命令。實際上,正如同日後所見,打破禁令從事海外貿易的人絡繹不絕。儘管如此,到一五六七年放寬海禁為止,明帝國的海禁政策持續了將近兩百年。明帝國前後的中華帝國王朝,都不曾施行如此嚴格的海外禁令,這也使得明帝國海禁政策顯得更為特殊。究竟明帝國為什麼要持續實施如此強硬的海禁政策呢?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也還沒有得到可以完全接受的答案。其中有一個說法是,元末的混亂導致東亞國際秩序瓦解,因此明帝國打算重建以其為中心東亞的國際秩序。這應該是最合理的解釋了,不過為什麼連華商出海貿易都要禁止呢?此外不光是明代,任何時代都需要所謂的「國際秩序」。那麼為什麼明帝國前後時代的帝國――宋、元、清,都沒有採取像明帝國一樣嚴格的海禁政策呢?

針對這些疑問,有論點指出,這是因為明帝國有鑑於元帝國以白銀為主的經濟政策有所極限,所以企圖排除白銀,建立不仰賴貨幣經濟的交易制度。如果明帝國意識到「一國整體經濟」,並且連比海岸線更綿長的跨國境陸路民間交易都禁止的話,那麼這確實是個合理的說法。不過,這兩點尚未完全被證實。另外也有研究者指出,明帝國作為繼承自「異民族」王朝――元的「漢人」王朝,企圖透過實行嚴格的海禁政策強調自己與元朝的區隔。不過,考慮到透過「民族」區分人類集團是屬於近代的概念,所以這個説法並不充分。在當時人們的意識中,是否有集團區隔性的意識,還必須再深入探討。由此可知,明帝國施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仍存在著許多的疑問,需要探討的內容堆積如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