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倪匡愛恨中國恩怨情仇

2014-07-17 17:39

? 人氣

香港人關心中國,百年來一脈相承。六四紀念日,每年維園星星燭光,顯示香港人的中國心,他們關注汶川地震、長江洪災,關注劉曉波、艾未未。去中國化是指一度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或地區,為蛻除中華文化的正統地位,建立本地獨特自主的國族認同、語言及文化的一種政治及社會運動。香港人近年崛起的本土意識,可以「去中共化」,去大陸的「劣質社會人文化」,稍有血性的人,或許會討厭共產黨的「無法無天」,可以不滿中共騎劫「中國」這塊招牌,但香港人不能「去中國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倪匡的文學創作才華,深受香港讀者認可,與金庸、黃霑和蔡瀾四人,被香港人稱為「香港四大才子」。香港新派武俠之所以成功,絕對離不開對舊有文學的繼承和發展。以當代武俠小說而論,倪匡是傳統武俠小說的忠實讀者。唐代傳奇、宋人話本、明代白話小說、清代公案小說以及民國時期大量的創作都是他作品的靈感來源,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寫作,倪匡的作品在歷史文化方面頗具豐厚含量,他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如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儒道墨家、醫術卜卦等成分的靈活運用,令他的小說在華人圈引起強烈的文化共鳴。

其實中國大陸不少知識分子都希望,民主成為香港與大陸的黏合劑。香港不僅要贏得了民主,也要贏得中國,要對抗當前香港的「去中國化」逆流。

「逃港者」舉足輕重

這部倪匡傳記,是從描述香港一個特殊群體落筆的,這個群體是「逃港者」。一大批商界大腕、影視明星、文化名流,如黎智英、羅文、倪匡……這些名人有一個共同名字「逃港者」。有統計顯示,上世紀末,香港排名前一百位的富豪中,有四十多人是改革開放前的「逃港者」。他們在逃港中悲歡生死的傳奇故事,鮮有香港人願意觸碰提及,以至在歷史上黯然無聲。倪匡的偷渡,既經歷陸路,又經歷水路,逃亡的起點,可以說始於內蒙古。

時下,打開香港主流媒體報紙,常常可以讀到大標題用「中港矛盾」四字。「中國」與「香港」的矛盾,難道「香港」不屬於「中國」?「中港」已成香港人習慣用語,難怪內地有輿論說,香港人潛意識裏,就有「去中國化」的意識。香港有二百多萬個家庭,查一查家族史,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有偷渡來港的親友。可以說,沒有當年的偷渡潮,就沒有今天的香港。這波逃港偷渡潮,始於上世紀中共執政後的五十年代,至香港回歸前夕,內地人冒九死一生的風險,往當時英屬殖民統治的香港偷渡。統計資料顯示,一九五零年至一九八零年,至少有一百萬人,是從內地逃亡香港,每一歷史時期,都有一股偷渡潮。逃港者來自內地各個角落,主要是沿海廣東、福建。雖說,相當數量的人是嚮往「遍地是黃金」的香港生活,但饑荒水災、政治批鬥、民不聊生而外逃卻是一股大潮,中共執政後,沒完沒了的政治運動,令逃港潮從未止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