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凡觀點:叛逆份子的區塊鏈革命與風險資本家的危機

2018-01-20 06:20

? 人氣

不過,就算為數不少的區塊鏈創新並非以投機為出發點,近來加密貨幣價格飆升,也使剛獲得財富機會的群眾,無可避免地陷入瘋狂。光2017年以ICO融資的項目便募集了超過37億美元,這其中恐怕有不少在幾年後無法達到代幣購買者的預期。除了美國SEC於2015年將比特幣視作大宗商品以及於2017年表示將依個別代幣性質納入不同監管框架,可以預期,人們會開始要求ICO融資項目提供對價值更具保障的條款,比如階段性撥款,這些條款將能直接寫入代幣,成為比傳統形式更易執行的契約。另一方面,被認為更懂得管理風險的專業投資經理人,也將出現在加密貨幣領域中,成為新的中間人。而時刻在全球金融市場尋找波動性,就像衝浪玩家在世界各地尋找浪衝的華爾街避險基金們,則會在加密貨幣市場感到如魚得水。上述因素將漸漸改變加密貨幣的社群本質。理念選擇與身份認同這些精神因素,可能會減少,而檢討要求各個項目商業成果的實際主義作法,則會增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二pualisdead。ICO融資於2017年中快速增多。(來源:Coinbase)
ICO融資於2017年中快速增多。(來源:Coinbase)

不過這個大批華爾街資金進入區塊鏈,並徹底改變其性質的時刻,或許不會很快來到。雖然在這巨大的金融行業所吸納的各種人之中,或由於經歷的事件、或由於獨立思考得出的結論、或由於對「衝浪」重度上癮,已越來越多參與加密貨幣,但要成為主流仍有難度。以我與之前華爾街同行的交談便發現,雖然許多人早聽聞比特幣,但要他們將每日忙碌的交易活動停下,花時間搞懂加密貨幣,仍舊非常困難。華爾街投資機構們的專長是處理大量資訊,找出與投資決策最相關的資訊,並以此做出決策。加密貨幣有限的交易歷史,不適合這些機構的處理模式。事實上,回顧一下加密貨幣領域的歷史,便會了解到,很早投資這領域,並已成為社群之外,推動區塊鏈發展的幾個重要人物,雖來自華爾街,卻有著非主流的經歷。創辦Digital Currency Group的Barry Silbert在華爾街工作時處理的是垃圾債券。創辦Consensys的Joseph Lubin在參與以太坊發展之前,雖曾於銀行裡工作,卻放棄銀行工作去牙買加做音樂方面的創業。跳脫既有思維與模式本就很難,而擁有一定社會地位後仍然去冒險的,恐怕只能是某些具有特殊脾氣的人了。

圖三pualisdead。ICO募集提供給初期新創的資金已超過風險投資界。(來源:CNBC)
ICO募集提供給初期新創的資金已超過風險投資界。(來源:CNBC)

至於風險投資界,在以太坊這個至目前為止發展成功的ICO項目之後,終於出現生存危機感。他們有些尋找異業合作,比如Sequoia Capital與Andreessen Horowitz便一起投資專精加密貨幣的Polychain Capital。有些採用混合投資策略,亦即同時投資ICO與直接股權。很少見的那些有避險基金經驗的,則自己操盤,比如Peter Thiel終於在2017年中集結資金投資比特幣。不過,在這新一代的互聯網革命中,唯一能夠支持風險投資界參與價值的,恐怕只有那些面對的客戶或合作夥伴是企業而非消費者的新創項目。這些項目有些潛力巨大,卻不一定適合ICO,反而迫切需要人協助拓展人脈與產業知識。風險投資人員們的終極存在價值,也將於此見真章。他們是否能如一般以為的,那麼有經驗與資源,不只在他們的圈子資訊科技產業內,而是在圈子外的其他各種產業,將於他們在區塊鏈的投資表現中顯現無遺。

這次由社群發起,挑戰既有體制包括風險投資界的創造性革命,無論初期過程多麼瘋狂,僅就其打散某些對資源的壟斷以致腐化的勢力而言,或許終究仍是好的。既有體制要適應這樣的變革,就該是時候拿風險投資界應該非常熟悉的社會學家Mark Granovetter所提出的「弱連結」想法來省思。Francis Fukuyama 於其《大斷裂: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重建》對此弱連結理論總結極好:「往往是那些橫跨不同社群、特立獨行的人帶來離經叛道的新觀念,而如果一個團體要想成功地適應所處環境的改變,最終恰恰需要這樣的人。」

*作者為成長於台灣,歷練於華爾街與北京之專業投資人,曾參與互聯網創業。畢業於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意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