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位專文:生活面對的風險

2018-01-01 06:20

? 人氣

作者認為,核災發生的機率遠低過飛航的災難,其造成的後遺症也遠低過每天接觸的化學、食品、醫藥污染,有人卻因為偶發的核災而因噎廢食。(資料照,前廠長王伯輝提供)

作者認為,核災發生的機率遠低過飛航的災難,其造成的後遺症也遠低過每天接觸的化學、食品、醫藥污染,有人卻因為偶發的核災而因噎廢食。(資料照,前廠長王伯輝提供)

由於經歷與認知的不同,一般人受到嘩眾取寵的口舌導引,容易把高曝光度的風險看得嚴重,沒有料到心中想像的風險遠大過實際狀況,對於擺在眼前影響巨大的負面事故置若罔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近年恐襲事件常上新聞頭條,讓人心生恐懼,有大學教職員因此不肯去英國、土耳其等國家交流。回顧過去十年,全球由於政治、經濟、宗教、社會等各種因素而引發大小恐襲,導致每年約兩萬枉死者,而美國僅僅槍擊他殺案件每年就造成將近一萬五千人死亡。全球恐襲與美國槍擊他殺,到底哪個風險較大?再說,2015年聖城麥加年度朝聖者踩踏導致逾700多人死亡,遠較當年任何單一恐襲嚴重。

然而,即使把全世界每年槍殺案的受害者一併算上,也遠少於全球約80萬的年自殺死亡人數。至於交通事故,則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道路安全狀況」的報告,全球每年約125萬人命喪黃泉,死傷超乎想像。以台灣為例,過去10年平均每年死於交通事故的人數達2100人之多,同期間每年自殺死亡人數約3780人。

如果與食安相比,交通事故的風險又差了一截。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年有42萬人因感染食源性疾病而亡故,因取用不安全的食物與飲水死亡者更達200萬人。即使做為食安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美國每年有近13萬人送醫,約3000人死於食品導致的疾病。

曾經令台灣人聞風喪膽的肝病、肝癌,則由於空污,肺癌已連續多年變成死亡率最高的癌症。PM2.5嚴重的地區有兩個,一是大量使用石化燃料的地方,二是沙漠。2016年台灣能源消耗結構,電力佔48%,交通運輸燃料佔39%,其他熱能佔13%。若按能源供給,石油、天然氣及燃煤等所佔比率高達92%(經濟部能源局,2016年)。如此超高比例的石化能源消耗世上少見,難怪台灣二氧化碳的人均排放量為世界平均值的2倍多,不是盡責的世界公民。

核電風險杯弓蛇影,台灣政府即興訂出2025年「廢核減碳」的目標;但是根據彭博能源財經團隊的研究,由於投資金額龐大、技術和供應鏈無法配合及需要仰仗外資配合等三大原因,這將變成遙不可及的遐想。預測台灣2025年廢核後的供電組成,再生能源將由目前的5%增至約9.5%,天然氣、石油由32%增至約37%,燃煤供電則由45%增至約54%。棄核之後的台灣,料將換來環境破壞力強的火力發電,同時對非電力石化燃料的能源消耗仍然束手無策,結果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只增不減,減碳口號虛擬失實。鄧麗君歌舞風兒多可愛,到底風從哪裡來?

核電廠是最安全的工作場所。儘管核災發生的機率遠低過歷史上不計其數包括飛航的災難,其造成的後遺症也遠低過每天接觸的化學、食品、醫藥污染,有人卻因為偶發的核災而因噎廢食、把核電帶來的好處忘得一乾二淨。核電貢獻台灣30多年,至今並未造成人員直接、間接傷亡的科學報告;核一、二、三廠也無放射性物質外洩造成環境汙染的證據。2013年5月7日,我在總統府月會以「核電關鍵報告」為題,根據Kharecha和Hansen的估算公式,首度指出台灣因為核一、二、三厰取代相當的火力發電,拯救了至少6000條若採用燃煤而亡的台灣人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