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及以後故事還沒結束:《大不列顛兩千年》選摘(3)

2021-07-12 05:10

? 人氣

加入歐洲共同體的一個基本條件是成員國之間人員和物資的自由流動,到2013年,這一條件已經擴大到包括大約28個國家,並且由於這些國家主要是東歐國家,使德國成為了歐盟的軸心。對英國造成的後果比其他成員國都要嚴重。英國人口在1990年代增加了160萬以上。到2010年,人口以每10年450萬的速度增長,比過去90年的任何時候都要快。英國的人口密度變成德國的2倍,比法國高出3.5%。很明顯,如果移民繼續以這樣的速度發展,到了西元3000年,英國的人口將達到8000萬。只要該國仍是歐盟成員國,就很難逆轉這種趨勢。除此之外,還有達到領取退休金年齡的人數將導致財政負擔越來越沉重這個事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位倫敦民眾在街頭高舉「反對無協議脫歐」、「英國歐盟在一起更好」的標語。(美聯社)
1位倫敦民眾在街頭高舉「反對無協議脫歐」、「英國歐盟在一起更好」的標語。(資料照,美聯社)

歐盟內部遷移對於各種形式的社會服務,尤其是住房與健康保險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布萊爾的多元文化主義對策似乎也與建立具有凝聚力的民族認同背道而馳,這與維多利亞時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者的目標始終是將社會各個階層納入單一的國家歷史和文明的視野。

然而,直到歐盟的政治潛台詞開始成為現實,即創建一個單一的歐洲國家之後,雙方的政治階層才開始疏離。1979年,英國拒絕加入歐洲匯率機制,這是創建讓所有成員國都能使用的單一貨幣之基石。那在1999年成為現實。1990年代,英國確實加入了歐洲匯率機制(ERM),但在2年後的「黑色星期三」(Black Wednesday)時退出,英鎊在當時遭受到外匯投機者的巨大壓力。那次退出使英國的納稅人損失了約30億英鎊。1993年11月,根據《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 Treaty),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為了歐洲聯盟,這是其從經濟聯盟演變為政治聯盟的里程碑,而2009年《里斯本條約》(Lisbon Treaty)使得這個政治聯盟正式生效。警鐘已經敲響,以1993年成立的英國獨立黨(UKIP)為首的反對歐盟之浪潮開始高漲。

兩大主要政黨都在歐盟問題上猶豫不決,沒有一方試圖要訴諸選民決定。因此,當歐盟強大的官僚機構開始衝擊這個島嶼時,人們的看法發生了轉變。在大多數時候,工黨將其視為資本家壟斷集團(apitalist cartel),它們並在1983年承諾,若是它們上台便將退出歐盟。然後它們的立場在1990年代逆轉了。保守派也同樣改變了立場,它們很高興英國成為一個開放競爭的出口市場,而不是成為一個悄悄引入社會主義的鼓勵融合的聯邦制國家聯盟。在1990年代,保守黨與歐盟關係破裂了,它們開始感到恐懼,因為布魯塞爾所做出的決定和規定開始破壞議會和王室的特權,並且因為英國法律與歐陸的法律體系截然不同,而逐漸推翻英國法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