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及以後故事還沒結束:《大不列顛兩千年》選摘(3)

2021-07-12 05:10

? 人氣

英國脫歐無可避免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脫歐是不可避免的。在歷史學家看來,英國的歷史是這樣的:掌權的少數精英在土地革命和工業革命中倖存下來,並且進入後工業時代;他們具有顯著的延續性,而這是透過讓步和合併的能力辦到的。精英階層之所以倖存同時源自於人們對思想和意識形態的深刻不信任、對自由與寬容的熱愛,以及對實用主義和常識的偏好。實際上,幾乎沒有其他歐洲國家有如此卓越的應變能力,而且可以同時保持著表面上天衣無縫的連續性。歷史學家過去一直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在17世紀中葉發生了革命,不過最近有學者提出我們從未有過革命,這可能解釋了我們某些國家機構的沉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我們邁入21世紀之時,正是那些被認為不流血演變主因的機構—國王、國會、教會和法律與秩序的力量—現在正遭到抨擊。也許這將是我們首次沒有能力進行自我改革。在歐洲大陸,戰爭、入侵、占領和血腥革命在每個國家都造成巨大的破壞,帶來了我們有幸從未經歷過的動亂和不穩定。但是,人們現在可以看到,這些混亂有其有利的一面,因為政府、社會和大型機構的基本原則必須被重新思考與重新形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時期尤其如此。1945年之後的歐洲不得不重新改造自己,而我們這些看似是贏家的國家,卻在延續一些已經呈現出緊繃跡象的思想和制度,而且它們在上個世紀末迅速變化的世界中逐漸變得無關緊要了。但從長期來看,2016年英國脫歐的決定可能會再次證明,我們有能力繼續前進,因為我們看到歐洲的那個聯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動搖跡象。

英國是一個島國,它的歷史和認同都源於這個地理事實。它一直被視為一個與世界隔離的神祕國家和民族。在維吉爾寫於西元前1世紀的第1首〈牧歌〉(First Eclogue)中,不列顛首次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維吉爾寫道:「住在那與世隔絕的島上的不列顛人們」(penitus toto divisos orbe Britannos)。在中世紀時代,我們在〈威爾敦雙連畫〉(Wilton Diptych)中又一次看到了不列顛:理查二世跪在聖母面前,周圍環繞著天使,向她獻上這個漂浮在銀色海洋中的島嶼。此外還有莎士比亞給予該島的不朽稱呼,他稱其為「鑲嵌在銀海中的寶石」。現代歷史學家長期投入解構英國這個概念,稱其為幾個世紀以來精心設計出來的發明,目的是讓生活於其中的人們相信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身分。但這樣的神話並不容易被摧毀。

歷史永遠不會結束,只會有新的篇章繼續開展。在回顧了過去許多個世紀之後,我感到意外的是,不存在一條一路發展至當下的單一發展軌跡。相反地,看到一連串各種結構不同的社會交替不斷,它們隨著創造它們的觀念逐漸形成,達到頂峰,接著走向衰落。這個過程中也沒有可以被辨認出的單一模式。有時它的移動速度極其緩慢,例如羅馬—不列顛社會的逐漸侵蝕,或者是構成中世紀世界興衰的溫和韻律。在其他時候,它可能是相當敏銳而戲劇性的,例如17世紀的共和主義在幾年當中不斷興替,或者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社會平等化,這最終結束了貴族統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