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純觀點:政治防疫獨步全球的真相

2021-05-28 06:50

? 人氣

台灣疫情真相遲了一年才爆開。圖為新北市中和社區篩檢站,民眾比讚感謝醫護人員。(顏麟宇攝)

台灣疫情真相遲了一年才爆開。圖為新北市中和社區篩檢站,民眾比讚感謝醫護人員。(顏麟宇攝)

面對現在疫情的發展,我還是決定把一些資料整理出來。前一陣子我停筆,其實不是我沒東西寫了,而是沒有動力去寫。在台灣,平常看到很多人對於事物缺乏基本的分析能力,而且凡事只要政治色彩對了,就可以完全不顧是非。如果是胸無點墨的鄉民也就算了,但是台灣是個青壯年高教普及率超過七成,名列已開發國家前茅的地方,但多數受過高教的人對於基本的分析辯證卻很陌生。看到了台灣疾管中心竟然回溯去「修正」過去一個禮拜報告的案例數,已經是忍無可忍。有些事情,即使政治不正確,不講出來讓人們反思,還真的是會良心不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管是自己在身邊聽聞到的,還是在線上看到的輿情趨勢,都指向多數台灣人對於世界整體的新冠(Covid-19)反應嗤之以鼻。很多人甚至以為台灣疾管中心的疫情掌握優於歐美,包括各地公衛機構和大型跨國NGO。其實2020年2月就開始明朗了,新冠病毒雖然和SARS一樣是冠狀病毒,但是其高傳染力、大量無症狀患者的特性,其傳染將像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其實是誤植,該流感病株並非來自於西班牙),基本上是無法圍堵的,一定要透過封城壓制疫情,否則短期的大量呼吸道病患將會癱瘓醫療系統。

2020年的地球比1918年人口密度還高,世界商業貿易、運輸連結和移民活動蓬勃,要圍堵多數患者無症狀的傳染病是更困難的。當1918年疫情爆發時,費城市政府認為疫情不重要、不屑一顧,結果拖了三個禮拜後才進行封城(稱為社交距離措施);反觀聖路易市在發現第一案例後第三天就進行封城。結果呢?第三天封城的聖路易市的巔峰人均死亡率(每十萬人計)只有不到三週後才封城的費城市的四分之一。

其實上,迅速擴大檢疫和盡快封城,在歷史上早有前車之鑑。許多國家在發現疫情蔓延以後,首先就是快速開啟和增加檢疫能量,再來是進行封城以壓制疫情蔓延,最後在取得疫苗達到集體免疫後解封。讓我們回顧全世界公共衛生學者公認的新冠肺炎相關知識與現象,首先,過半(甚至可達七成以上)的患者是無症狀患者,而且有症狀者多半只是輕症,只有百分之五以下的重症患者。因此,要圍堵新冠肺炎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圍堵之困難,對人口進行大量抽檢,才能追蹤群聚感染狀況,絕對有利於國內疾病管理。

對於檢測病毒核酸,如果是無症狀、輕症、仍在潛伏期,或是已康復的患者,都有可能因為病毒數量、密度不夠而篩不出來,因此要多次篩檢,這點在台灣是早就曉得了。但台灣到了現在疫情爆發,還在搞PCR快篩,沒有比照去年多國(如法國、美國)一樣,開始在各社區設篩檢站,大量使用血清抗體測驗,這是測量多少人在尚未採檢前就被傳染的關鍵指標啊!

台灣很多的生活和產業程序都沒有進行自動化、非同步化、系統化,基本上不可能在完全禁止人與人接觸的情況下繼續維持經濟運作。只要台灣實體經濟中這些傳染媒介持續被使用、流通,不管怎麼樣噴酒精、戴口罩和量額溫,效用都是有限的。

先請大家了解死於流感或其併發症(如肺炎)的人數規模,台灣每年約有400~500人死於流感,美國則是每年24,000~60,000人死於流感。再談台灣的整體防疫佈局,請問你知道台灣在四月爆發之前的檢疫量是多少嗎?答案是:在今年四月底之前,台灣每天實際運用檢疫能量約2,000檢體,甚至連續好多天不到一千。而現在即使疫情已經明顯失控,台灣公告每日檢疫能量只有約16,000檢體,雖然前些日疾管中心宣稱還可以再增加破兩萬,但是很明顯的是檢疫量遠遠不足,連一天的通報數都消化不完。

大家或許會很好奇,台灣的檢疫能量,跟其他國家相比,到底是高還是低,請參考來自於OurWorldInData的各國每日檢疫數量比較(COVID-19 Data Explorer - Our World in Data)。沒錯,我刻意沒有用歐美的資料,反而是將台灣去跟亞洲鄰近國家比較。這是在台灣檢疫能量全開(最後的資料是一天約12,000份檢體),完全是被亞洲其他國家吊打。

為什麼不拿歐美出來討論呢?因為更為丟臉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進去看看。我們再來比較一下美國第一個大型疫情熱點:紐約。紐約市從去年三月以來疫情爆發、後封城,就不斷地提升檢疫能量。紐約市疫情爆發前人口約八百五十萬人,稍微少於北北基桃都會區的人口,而紐約州全州的人口數約一千九百萬人,稍微少於台灣的人口。你知道紐約州去年和今年達到的每日檢疫量多少嗎?紐約市在去年3/22進行封城的時候,紐約州當時被砲轟「才16,000多檢疫量」就已經超越現在台灣的檢疫量了,去年紐約州檢疫量一路飆升到十月時的一日十萬人,而現在紐約州是每日二十多萬人。

這是過去式了,我們台灣人眼看了身邊的世界燃燒了一年多,也看到了別人的應對方式,結果今天的台灣,竟然應對方式比別人去年措手不及時的應對方式還差。而這是台灣今天才有的問題嗎?不是喔,去年國際疫情已經有很多案例可以參考,就連我們身邊的南韓、日本、新加坡、香港等,都已經讓我們看到要如何去掌控疫情擴散所需的檢疫能量,也可以看到一旦疫情炸開時有多恐怖。

台灣的防疫流程和系統雖然從報章雜誌上看起來很威,但實際上了解內部的人力素質,會讓人驚駭。台灣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需要進行任何專案的時候,很多的KPI都是要達到人頭數,而這些人頭,就是從台灣各級政府中大量的冗員單位中借人頭。台灣這次防疫工作也是一樣,台灣防疫流程有一大部分是內政部警政署下的保安警察。台灣的檢疫所和檢疫站,其實早在四月疫情爆發之前,根本還不應該是「人力吃緊」的情形下,就已經有大批人力是借用警政署的警察人頭。

台灣2020年整年下來已經有數十例不知來源的輸出案例,你不知道吧?這就是台灣人神奇的「政治正確」資訊過濾機制。去年其實早就有一堆報導了,到去年九月已經累計38人,一直到最近已經超過60人,但是很神奇的,大部分的台灣人完全不知道這件事情。最好笑的應該要算是疾管中心的回覆,莊人祥說:「對國內疫情無影響」,意譯:「反正沒差」。

台灣現在檢疫能量才剛開始火力全開,發生通報數遠高於檢疫能量時,竟然不是報告當日檢疫能量檢出的結果,而是很隨興地在日後借用檢疫能量去補之前的能量缺口?要搞清楚:疾管中心每天報出來的數字就是所有台灣人行為參考基準,當天少報幾十人、幾百人,甚至像中央社提供圖形一樣營造出疫情是「慢慢升溫」,而不是檢疫能量超載而顯示出的「天花板」狀況,這些都會造成各方隨便看圖說故事,使疫情更難以控制。

請問這些確診人數還有甚麼參考價值?更是讓人懷疑疾管中心只是想要避免讓一天檢出的確診人數過高,而用「回溯攤提」來美化數字。在一個民主國家,政府內的官員有這種行為,是不應該被容忍的。像是紐約州長被報出可能低報了安養院死亡案例,除了引起了自身的政治危機以外,現在更已經是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刑事調查案件。但是這種官員公然在公共統計數字上做遊戲的行為,在台灣竟然沒有引起軒然大波,甚至有一堆人在想很多理由來幫其解套,實在教人匪夷所思。沒有資料怎麼能繼續推論?但我們台灣過去一年來產出的檢疫資料,只相當於美國紐約州三天產出的檢疫資料量。

台灣身為一個出口導向經濟,竟然在歐美這些大型消費市場逐漸解封消費的時候才爆發疫情,而且沒有應對措施。這次愚蠢的亡羊補牢戲碼除了會長期重創台灣製造業以外,更會加速將從中國撤回來的資本、台商和產能又推向東南亞、南亞和拉丁美洲。以前有句話,據說出自於鐵血宰相俾斯麥:「智者從他人的錯誤學習,傻子才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其實就是台灣這次防疫措施的最好寫照。

全世界都在擴大篩檢、封鎖城市來壓制疫情,並積極取得疫苗。已開發國家中就只有台灣國內的政客官員們一直在嚷嚷說不需要再擴大篩檢,因為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結果疫情檯面化以後,很明顯地,我們連別人一年前的防疫措施都沒有準備,也沒有為台灣解封邊境、重新與世界接軌計畫。台灣的四級警戒是直接停班停課,基本上動用四級警戒,現任政府就準備下次選舉被洗臉了,在台灣這種政治凌駕於一切之上的國家,幾乎不可能會發生。所以才會有現在這種「要等到連續14天都破百才宣布」的奇怪標準。

說穿了,台灣整個政府和經濟環境的運作方式還是以人實際到辦公室/工廠為前提,而現在台灣的整體企業運作管理方式,根本也不可能多數人遠端工作。基本上如果照歐美那種封城法,台灣的金融、物流、零售、製造等,通通都要停擺了,會重創經濟。台灣沒有封城的本錢,就看接下來政客們怎麼去處理這燙手山芋了。

大家可以看看5/26校正回歸後過去一個多禮拜的確診數字(聯合報等媒體都有),然後再回顧之前的數字。校正後過去一個禮拜原本每天兩三百例的,通通變成四百多例,這也告訴我們過去一個禮拜我們做決策的參考數字其實沒甚麼太大意義,更重要的是這意味著台灣的檢疫能量已經完全滿載了!(出處許多參考蕭瑟所寫)。

*作者為南台科技大學電機系教授退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