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蔣經國真是蔣萬安爺爺?林孝庭:抗戰間頻赴桂林探章亞若並非偶然

2021-04-27 09:10

? 人氣

台灣經濟發展的兩位規畫師,孫運璿與李國鼎。(中研院提供/孫運璿學術基金會官網)
台灣經濟發展的2位規劃師:孫運璿(左起)與李國鼎。(資料照,中研院提供/孫運璿學術基金會官網)

「蔣經國與台灣民主」

問:蔣經國是不是位獨裁者?對於台灣民主發展扮演的角色(開明派或保守派)?小蔣是不是一個改革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答:蔣經國早年在蘇聯的留學生活與回到中國之後的從政經驗,並未提供他真正理解何謂「民主政治」的環境與機會。1970年代國民黨推動台灣政治本土化與有限度的民主化,應可說是小蔣主政後,內外交迫之下的一個困難決定;政治細胞裡從來沒有「民主」DNA的蔣經國,要他打從心底接受西方民主政治的那一套遊戲規則與運作模式,可謂難上加難,他不明白為何「改革」非得要依照西方民主政治模式才能夠推動。此種思維就讓1970年代以後國民黨的政治路線,不時擺盪在「開明」與「保守」之間,並引發諸多重大政治案件。

晚年蔣經國並未留下日記,吾人因而無從確切理解他決定開放黨禁、解除戒嚴令之時的內心真正想法,不過我想蔣當時如有選擇機會的話,他或許仍堅信國家應當在國民黨領導下,由一批菁英帶領著,穩健推動各項改革,只不過在當時內外壓力之下,特別是來自美國要求台灣全面走向民主化的迫切壓力下,讓他少有其他選擇,然而一旦他決定開放政權,即無回頭路。

「蔣經國與中共」

問:蔣經國主動想去莫斯科留學,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潮影響,他與中共高層的關係為何?他如何看中共和中國?

答:留學莫斯科期間,他的許多同窗好友日後成了中共重要領導人物,而隨著時勢的演變,這許多同窗好友也都成了兩蔣父子政治上的仇敵。1949年國民黨輸掉內戰,丟掉大陸江山,倉皇退守台灣一隅,這讓兩蔣父子無法不恨中國共產黨,從其日記裡也可以清楚感受到,中共在鄧小平治理下走向改革開放,確實帶給蔣經國沉重壓力,對於來自北京的和平統戰更是深惡痛絕。

然即便如此,蔣經國終其一生卻也從未因此而失去對大陸故土的深厚情感,兩岸在政治與意識型態上的競爭對抗,與兩岸民族血緣之間的連結,此兩者之間蔣經國分得很清楚,不能混為一談。

鄧小平以「和平」為統戰基調,但仍不鬆口放棄武力使用。(新新聞資料)
1978年,中共召開三中全會後,時任中共領導人的鄧小平開始推動以經濟為主的改革措施。(新新聞資料)

「蔣經國的三不政策」

問:為什麼蔣經國對中共「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有人認為正因為蔣經國太了解共產左派,摸透了中共的底,才會出此政策堅拒與中共接觸、談判?

答:一方面是因為他出身共產黨,了解共產黨的組織運作,所以視來自對岸的統戰攻勢如洪水猛獸而採取堅拒態度,另一方面,從其日記內容可知,當時他對於台灣內部社會民心的脆弱也感到憂心忡忡,深怕台灣官民上下經不起來自外在的衝擊。冷戰期間台灣安全有美國協防的承諾,一旦來自美國的安全承諾消失了,蔣經國對於來自北京的統戰攻勢,肯定是必須採取小心翼翼的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庭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