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漢魂台魄壯台灣」看兩岸關係

2017-11-14 06:00

? 人氣

十九大後,習近平已成為毛澤東後空前集權於一身之領導人,但似乎並無刻意栽培繼承人的跡象,政治繼承是共產國家最為凶險的一面,若習近平二十大不願循前例下馬,大陸政經局勢一旦丕變,難保不像普丁於俄羅斯般藉由外部壓力轉移內部壓力。如同普丁不顧國際輿論,悍然併吞克里米亞半島,又覬覦東烏克蘭,習近平同樣能「橫眉冷對千夫指」,欲藉台灣問題平息內部壓力,並又能完成大國夢,成就其歷史地位,恰恰習近平多年於福建任職,對台事務必有相當熟稔,此當然是可能選項之一,那時台灣處境登時凶險無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文化已經是目前較為可行的良方,也是兩岸難以割裂的紐帶,宗族血緣是少數能動之以情,文化之根與傳承脈絡實乃客觀現實,難以抹滅。從軟實力的文化角度切入,避開兩岸一時難解的衝突,也可讓充沛的台灣民間能量再起,如周杰倫、五月天等台灣影視藝人無不是立足於大陸市場,方能再創高峰,台灣首富郭台銘也以「晉商」為榮,虔誠信奉關聖帝君,使鴻海科技集團拉近與大陸關係,再奠基於大陸勞動力,才邁入全球供應鏈及跨國企業之林,可見文化面是台灣絕對有實力與大陸競逐甚至影響大陸之處。

綜上所述,民主的台灣的確擁有許多可貴價值,但國際政治極為現實,絕非單憑天然獨世代的熱血便能崛起,民進黨政府也深知若驟然高舉台灣民族主義,只是加快台灣民族主義與大陸民族主義的對撞,對兩岸關係與事無補。民族主義本就是雙面刃,難以想像的是兩岸政府間最大的共同點恐怕在於既要善用民族主義,又要壓制民族主義,讓「台灣優先」與「兩岸交流」不互斥,使其並非零和遊戲,須知兩岸間的民族主義互不相讓,終非彼此之福。

由此可知,先由文化的角度在台灣獲致初步的共識,以其為鑰匙解開兩岸枷鎖,打開兩岸交流的大門,以漢魂為本、台魄為果,用更多元、創新與自主的文明與文化創造出兩岸討論的空間,繼而開展互動新模式。並盡可能減少歧異、放大相同,不卑不亢的面對大陸崛起,開展更正向的交流,壯大台灣。台灣必須將兩岸關係的走向視為「選擇」而非「信仰」,否則難以理性思辨與討論,缺乏理性討論的空間便難讓彼此互相了解,甚至難有機會獲致共識。王前院長的質詢式演講看似老生常談,卻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且志在千里,不可不謂真知灼見。

*作者為基隆市民

喜歡這篇文章嗎?

姬龍仁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