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漢魂台魄壯台灣」看兩岸關係

2017-11-14 06:00

? 人氣

立法院院長王金平以「認宗愛台解分歧,漢魂台魄壯台灣」為題,發表其獨具一格的演講式質詢,從文化面為兩岸歧異求解。(陳明仁攝)

立法院院長王金平以「認宗愛台解分歧,漢魂台魄壯台灣」為題,發表其獨具一格的演講式質詢,從文化面為兩岸歧異求解。(陳明仁攝)

10月31日前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再度站上質詢台,以「認宗愛台解分歧,漢魂台魄壯台灣」為題,發表其獨具一格的演講式質詢,指出朝野對立不和諧、社會分裂不團結、兩岸歧異難和平原因,並由文化層面入手求解。個人試從兩岸角度出發分析其具備的可行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一,民進黨與天然獨間的矛盾:

民進黨既已全面執政,中央或地方牢握政權,卻以「務實的台獨主義者」自居,不管是受迫於現實,抑或安逸於現狀,走的是所謂的「華獨」路線,意即更改國號,徹徹底底的「台獨」已不受民進黨青睞。民進黨政府已然認知到改變現狀的台灣獨立建國難如登天。以加泰隆尼亞為例,歷經獨立公投,西方歐美強權仍然矢言反對,支持獨立領袖或流亡或下獄,獨立建國終究必須仰賴自己。因此台灣若斷然宣布獨立,奢望美國會動用子弟兵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血戰一場,真如緣木求魚。再者也體認到承平日久的台灣百姓意志力難料。

以東帝汶的前車之鑑來看,東帝汶與印尼軍隊鏖戰數十年,遍地烽火,血流成河,方才獨立建國。台獨恐怕也須進行頑強的游擊戰,用難以想像的意志力,不惜將台灣化為灰燼才有一絲成功可能。

但如今的天然獨世代多半忽視上述場景,既不見如高齡百歲的史明般組成「獨立革命武裝隊」,也不積極備戰未來的「台灣獨立戰爭」,甚至不願仿效以色列全民皆兵,還支持改徵兵制為募兵制,使目前役期也遠較同樣強敵環伺的韓國與新加坡少上許多,僅一廂情願地認為高舉民主大旗,全球莫敢不從。然而,民進黨政策上強化台灣主體意識,推波助瀾台灣民族主義,致使執政明顯受惠於日趨強大的台灣民族主義,也受制於台灣民族主義,造成其「務實」的看法,內與天然獨發自內心想與大陸徹底斷絕關係的年輕世代所思所想大相逕庭,外也無法對兩岸政策有何大膽創見或突破性新解,如此進退失據,正是兩岸政策上的困境。

此時,文化卻是最佳的突破口,以台灣自傲的設計或文化創意來說,很難完全脫離漢字或中華文化,無不是透過「漢魂台魄」的方式再現,畢竟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絕非一蹴可幾,也難一刀割裂;再就台灣最多數的民間信仰而言,每每也有回大陸祖廟謁袓進香之舉,既尋根又展現台灣信眾的虔誠,同時以「認宗愛台」的方式綿延傳統文化,這都是文化取向的利基。

其二,大陸政經局勢的凶險:

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已造就一世代富裕人口,但鄧小平冀望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外溢擴散,帶動甚至幫助其他地區成效有限,大陸豪門於亞洲富豪榜上比比皆是,只是見證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可怖事實。與此同時,物質生活與基礎建設的改善,「一帶一路」、「中國夢」、「大國夢」的政策和口號陸續出台且響徹雲霄,也顯示大陸日趨成長的自信心,更讓大陸的民族主義在大國崛起的氛圍下滋長茁壯,如同戰狼2這樣「主旋律」濃郁的電影於大陸熱賣,都再再反應大陸高漲的民族主義。對於力求穩定的中國共產黨而言,此正是能避開內部矛盾,汲取正當性的最好來源。

十九大後,習近平已成為毛澤東後空前集權於一身之領導人,但似乎並無刻意栽培繼承人的跡象,政治繼承是共產國家最為凶險的一面,若習近平二十大不願循前例下馬,大陸政經局勢一旦丕變,難保不像普丁於俄羅斯般藉由外部壓力轉移內部壓力。如同普丁不顧國際輿論,悍然併吞克里米亞半島,又覬覦東烏克蘭,習近平同樣能「橫眉冷對千夫指」,欲藉台灣問題平息內部壓力,並又能完成大國夢,成就其歷史地位,恰恰習近平多年於福建任職,對台事務必有相當熟稔,此當然是可能選項之一,那時台灣處境登時凶險無比。

而文化已經是目前較為可行的良方,也是兩岸難以割裂的紐帶,宗族血緣是少數能動之以情,文化之根與傳承脈絡實乃客觀現實,難以抹滅。從軟實力的文化角度切入,避開兩岸一時難解的衝突,也可讓充沛的台灣民間能量再起,如周杰倫、五月天等台灣影視藝人無不是立足於大陸市場,方能再創高峰,台灣首富郭台銘也以「晉商」為榮,虔誠信奉關聖帝君,使鴻海科技集團拉近與大陸關係,再奠基於大陸勞動力,才邁入全球供應鏈及跨國企業之林,可見文化面是台灣絕對有實力與大陸競逐甚至影響大陸之處。

綜上所述,民主的台灣的確擁有許多可貴價值,但國際政治極為現實,絕非單憑天然獨世代的熱血便能崛起,民進黨政府也深知若驟然高舉台灣民族主義,只是加快台灣民族主義與大陸民族主義的對撞,對兩岸關係與事無補。民族主義本就是雙面刃,難以想像的是兩岸政府間最大的共同點恐怕在於既要善用民族主義,又要壓制民族主義,讓「台灣優先」與「兩岸交流」不互斥,使其並非零和遊戲,須知兩岸間的民族主義互不相讓,終非彼此之福。

由此可知,先由文化的角度在台灣獲致初步的共識,以其為鑰匙解開兩岸枷鎖,打開兩岸交流的大門,以漢魂為本、台魄為果,用更多元、創新與自主的文明與文化創造出兩岸討論的空間,繼而開展互動新模式。並盡可能減少歧異、放大相同,不卑不亢的面對大陸崛起,開展更正向的交流,壯大台灣。台灣必須將兩岸關係的走向視為「選擇」而非「信仰」,否則難以理性思辨與討論,缺乏理性討論的空間便難讓彼此互相了解,甚至難有機會獲致共識。王前院長的質詢式演講看似老生常談,卻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且志在千里,不可不謂真知灼見。

*作者為基隆市民

喜歡這篇文章嗎?

姬龍仁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