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泛藍支持者對「中華民國」的認同何以弱化

2021-03-28 07:20

? 人氣

二戰時與美國並肩抗日的歷史記憶,還有美國在戰後的富強形象,都讓台灣戰後世代一度對美國產生無限好感。70年代台灣社會一個常見的口號,就是「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所有台灣的高級知識份子,無論喜歡不喜歡蔣家父子,都以前往美國留學就業為人生的頭號目標。然而台灣戰後世代對美國的良好形象,終究還是隨著保釣運動的爆發而走向破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70年,美國尼克森(Richard M. Nixon)政府與日本佐藤榮作政府達成了將琉球群島管理權返還給日本的協議,其中釣魚台列嶼的管理權也將隨著琉球群島一起「歸還」日本。由於中華民國政府對釣魚台列嶼的主權,在此一過程中完全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尊重,許多台灣人逐漸發現美國並沒有國立編譯館教科書中形容的那麼良善,甚至行為表現上與傳統歐洲殖民主義國家「別無二致」。

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永遠改變了美國與兩岸的關係。(許劍虹提供)
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永遠改變了美國與兩岸的關係。(許劍虹提供)

與此同時,他們也發現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為了保住聯合國席位,並不打算以強硬姿態保衛釣魚台列嶼主權。於是有相當部份的台灣留學生,認定蔣中正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與抗戰時的汪精衛政權、簽署《二十一條》「賣國條約」的袁世凱同樣「別無二致」。這一部份的台灣留學生從而轉向,將收復釣魚台列嶼的希望寄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上,為歷史上第一批轉「紅」的泛藍支持者。

其實這些向「左」轉的保釣人士,有相當部份也是因為看到中共即將進入聯合國,進而獲得美國外交承認之後決定「西瓜靠大邊」的投機份子。然而70年代的中共固然在外交場合上頗有斬獲,可是其內部發展卻尚未擺脫文化大革命的泥沼,民生發展上還處於一窮二白的狀態,反而是台灣正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中,自然是不可能對多數自由地區的子民產生吸引力。

「漢賊不兩立」時代的終結

直到經國先生1988年去世以前,兩岸關係的本質都沒有顯著的改變,台灣雖然開放了老兵回大陸探親,但「漢賊不兩立」的思想依舊強烈,拒絕一切與對岸的政治談判。美國與台灣的斷交,並沒有弱化台灣人民對中華民國政府的向心力,反而讓支持政府的泛藍人士更加相信「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是自由中國戰勝中共統戰的不二法門。

自1979年中美斷交以來,「迎接自強年」之類的元旦升旗活動幾乎每年都在總統府前廣場舉辦。十大建設的成功,讓支持中華民國政府的台灣人有十足的勇氣喊出「莫等待,莫依賴」以及「愛鄉更愛國」的口號。華沙公約組織的瓦解與六四天安門事件的爆發,更加讓他們相信中共政權將如同蘇聯一樣走入歷史,中華民國終將和平接管中國大陸,實現「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美好光景。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