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鋼專欄:中共十九大報告語象分析─左右矛盾混合體

2017-10-30 05:50

? 人氣

六十多年不變、每一屆黨代大會報告都出現的五十九個「標配詞」中,十九大未用「改造」(主要是因為沒有使用「社會主義改造」等說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十六大、十八大報告均曾使用的「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十九大報告中改為語調略顯溫和的「不能生搬硬套外國政治制度模式」。

筆者一直關注的「深紅詞語」——「毛澤東思想」和「四項基本原則」的詞頻,在十九大已降至歷屆報告的最低點,但在黨權、鬥爭等方面,毛式話語的力度不降反升。這或許正是「新時代中國特色」:集一黨之權、舉國之力,統一意志和步伐,壓制異見,清除路障,高效建設美麗新世界。

冷卻政改預期

習近平的報告使用了一個新詞:「引導預期」。此話有深意。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啟動政治體制改革以來,中國社會一直存在著對中共政改的預期。2007年、2012年,CMP在分析十七大、十八大報告時,一直把政改話語作為重點。十九大出現了若干重要變化:

首先是「政治體制改革」從標題消失。從十三大到十六大,「政治體制改革」都出現在報告的章節標題中。十七大大消失,十八大又出現,十九大再次消失。十九大報告與政改有關的第六部分的標題是「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十三大後的歷屆大會報告,這屆談論政改的溫度最低。報告中,「政治體制改革」僅出現一次,詞頻為十三大以來的最低點:

圖十
圖十

與此相應,(黨要)「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的提法消失。「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是十二大最先提出的。十三大沿用。十五大提出「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並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十七大提出「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十八大提出「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這一提法在十九大消失了。替代的說法是「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由於去掉了主語「黨」,分量減輕。

「政治體制改革」的相關詞语「依憲治國」和「依憲執政」没有在報告里出现。這兩個詞語是習近平上任之初提出的,2012年12月4日,他在紀念現行憲法施行30週年大會上提出「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憲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2014年,這個講話在中宣部編選的《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中消失。當年9月,習近平在紀念人大60週年大會上又使用了這兩個口號。近兩年,這兩個口號在人民日報很少出現。十九大報告提到「憲法至上」,甚至提到推動「合憲性審查」。但未提「依憲治國」和「依憲執政」。十九大以後,這兩個词语可能被長久打入冷宫。

顯然,當局要杜絕人們因「依憲執政」而產生的「憲政」聯想,降低、冷卻社會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預期,阻遏任何限權、分權的意圖。這與鄧小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糾正「權力過分集中」的政改方針逆向而行。

「接地氣」詞語之去留

習近平喜歡使用「接地氣」的語言。十九大報告中此類語言有: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打虎、拍蠅、獵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眾人商量。

——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上述語句,有的在他上任後的五年中已使用。不過,另一些五年中用過的語句,在十九大報告中缺席。如:

——敢於亮劍

——不能吃黨的飯砸黨的鍋

——擼起袖子加油幹

中共黨代大會報告的字斟句酌,有許多考量,有許多不為外人道的內情。「接地氣」的語句,為什麼有去有留?話語研究者們不妨深入探討。

*作者為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榮譽講師,中國傳媒研究計劃主任;數據編輯鄭鑫,本文原刊香港《傳媒透視》。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