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淑敏專文:挑戰主權國家史觀—從海外華商經濟史解構近代中國政治

2021-02-26 05:50

? 人氣

在1920年代的發展基礎上,當1930年代的全球經濟大蕭條來臨時,面對橡膠製造業的衰微、日本棉布對英國棉布的威脅、福建茶與台灣茶的競爭問題時,兩地華商、英商、日商有了新的合縱連橫關係,而中國國內歷次因中日衝突而引發的反日運動,也非純然的民族主義,與經濟變動關係更是密不可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作者在論述上述錯綜複雜關係後,指出:1930年代支持中國民族主義的新加坡華商可概分為2類,一是經營製造業以及與英國全球業務相關之進出口貿易商,二是經營之業務需與日商競爭的華商。

第一類商人以福建人為主,他們多經營膠鞋製造生意,第二類商人包括潮州商人與閩商,前者多半從事英國布匹進口貿易生意,後者多從中國進口茶葉。另外,在新加坡與神戶的貿易網絡中,諧街的粵籍商人是重要組成部分,自19世紀末起,此貿易網絡是日本商品出口至南洋的主要路徑。當日本布匹進占南洋市場時,意味著英國布匹在南洋失守。

英國蘭開夏棉布於新加坡銷量下降,歐洲商人與華商同為輸家。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內,閩南和潮州商人面對日本商業勢力之威脅,因而支持反日貨運動、助長中國民族主義之發展。亦因此,新加坡的中國民族主義情緒明顯帶有反日色彩。

另一方面,香港企業也受經濟大恐慌打擊,不同的是日貨暢銷不能完全解釋香港華商的生意挫敗。早在1899年日英通商航海條約正式生效後,香港進口之日貨可得中國低稅優惠,香港成為華南日貨集散地,從事對日貿易的香港商人,需要同時掌握日本生產資訊與華南、南洋消費市場之品味,他們歡迎從橫濱與神戶進口的日本布。香港華商面對日貨之競爭,並無一致對策。

作者進一步梳理華商地位消長與全球貿易關係,指出:20世紀初,南北行和金山莊是香港和新加坡的遠程貿易與匯款生意重心。南北行專注的地域範圍較窄,主要從事東北亞、中國和東南亞貿易;金山莊業務則橫跨太平洋各埠。對南北行和金山莊商人而言,日貨供應對亞洲乃至太平洋貿易至為關鍵。因此,香港不如新加坡,有系統的反日貨運動不曾出現。當1929年國民政府關稅自主之後,高進口稅打擊到香港中國的貨物出口,於是港商改而投資於中國,包括上海與廣東。

在經濟大恐慌之前,香港香山幫百貨公司已在中國投資,單以愛國情懷來理解,並不足以了解海外華商試圖鞏固中港之間的供應鏈的企業經營策略。經濟大蕭條對洋行的華人買辦影響甚深,英資企業改革華人買辦制,也連帶改變香港華商勢力分布。經濟大恐慌之後,從事遠程越洋貿易生意的華商影響力下降,投資於粵、港當地工商業的企業家地位提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