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淑敏專文:挑戰主權國家史觀—從海外華商經濟史解構近代中國政治

2021-02-26 05:50

? 人氣

筆者認為,海外華商在此多重政治角力的背景下,不會單純憑著民族認同,支持中國民族主義、應和中國大陸的動員。(資料照,AP)

筆者認為,海外華商在此多重政治角力的背景下,不會單純憑著民族認同,支持中國民族主義、應和中國大陸的動員。(資料照,AP)

海外華人人數多達數千萬,人才輩出,長久以來吸引了許多研究者關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這個群體,戰前通常以「華僑」稱呼,透過教科書,「華僑是革命之母」成為人人可朗朗上口的標語。在研究成果上,不論是總體性的華僑論,或者以原鄉、僑居地、方言群等為對象的論述,對僑匯、僑批、僑資、僑教、僑鄉、華僑網絡等專題研究,都累積了不少成果。在眾多的成果中,本書具有何種特色與意義呢?

書名《帝國之間、民國之外——英屬香港與新加坡華人的經濟策略與「中國」想像(1914-1941)》,顧名思義,是以同為英國殖民地的2大港市香港與新加坡之華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處身環境是帝國主義國家交互影響下的中國本土之外的地方,而分析比較的切入點則是經濟策略與民族想像。

以英國在亞洲殖民地的雙珠作為比較對象,是作者的巧思,而由分析跨界的商業網絡入手,更隱含作者「為挑戰威權,挑戰受領土疆域所限的主權國家史觀」的企圖。

挑戰主權國家史觀

要挑戰主權國家史觀,作者提出三重分析視角,第一重是「20世紀初期華南——南洋世界經濟區的霸權轉移」,用以論述第2章戒中國大陸民族主義思潮成形前的海外華人拐與第三章戒1920年代海外華人世界之中的「敵人」與「國家」拐,指出海外華人在民族主義的激發與現實的考量下,發展了獨特的愛國方式,即著重營商利潤,再以資本支援中國發展。第二重視角是「近代中國之國家建構」,以此視角論述第4章戒實業救國——1930年代新加坡與香港對中國民族主義精神之演繹拐與第5章戒全球經濟大蕭條下新加坡與香港華商之對應拐。

前者以籌賑會為例,以兩地華人領袖與中國政府關係的角度切入,解釋香港、新加坡兩地反日之表現何以有差異;後者則探討華商面對經濟大蕭條時,以「實業救國」之志從事跨界經濟活動的自救之道。第三重分析視角是「跨界網絡與地方認同」,藉以論述第6章的戒何為「中華民族利益」?國貨運動之下的中國大陸、新加坡與香港拐以及第7章戒分裂的「中華民族」意識——「新福建」、「新廣東」、中國與新港拐。

作者指出:反清、反英、反日到20世紀初期的統一國語運動,固然有凝聚海外華人作用,但是當1930年代廣州—香港—新加坡工商業走廊逐漸成形,而南京政府發動的國貨運動卻是以保護上海為主的國內資本時,中華民族之利益為何便不免有所爭議。並且,不僅經濟上有何者為重的爭議,在政治上也有「閩粵地方」與「中央」的對立,香港遂扮演著南方政治行動策劃地、事後避風港、輻射政治影響至海外之基地等3種角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