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由稅改的命題詮釋看學者的傲慢

2017-10-18 06:00

? 人氣

從稅率45%與26%的差異來評論,跟從實質稅率的數字來評論,為什麼相對剝奪感反而是在富人身上,這是因為廢除兩稅合一的設算扣抵,可以從制些大股東們身上收取回來的「可扣抵稅額效果」,是增稅效果,這若單看稅改方案中的稅率數字是看不出來的,而必須用實質稅率來比較才可以看出來,特別指出這點,就是要回應那些只看到稅改方案中的數字,就拿來評論的人,不深入瞭解稅改的內涵,也就是政府一直強調的「大圖像」,這種評論者,如果是財稅專家,那顯然財稅的學問內涵不足,如果學問內涵足夠,還要這樣批評,那就是政治意識形態作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批評的言論自由是台灣民主的重要價值,我們應該捍衛,但學者專家在批判時,應該多一層學者的道德良知,這個道德是指身為科學家,捍衛科學方法正當性的道德,如果這點做不到,其實與論文造假無異。

另外,這次稅改之前,我們新政府還推動菸酒稅的提高,以及遺產稅及贈與稅的調高,遺贈稅是對富人影響最大的稅之一,而我們這次調高遺贈稅,從以往的單一稅率10%,調高到累進稅率最高20%,這部分也應該考慮進去稅改的大圖像當中,這也是為什麼這次稅改定位在降低內外資稅率差異,並目標設定在打擊假外資現象。

圖一所得倍數繳稅倍數稅改後繳稅倍數(作者提供)
所得倍數、繳稅倍數、稅改後繳稅倍數(作者提供)
稅改後實質繳稅率%的倍數差異圖。(作者提供)
稅改後實質繳稅率%的倍數差異圖。(作者提供)

朱院士覺得假外資不是問題,所得分配惡化才是問題,顯然不接地氣

台灣的國際收支裡面,金融帳連續28季淨流出,剛好7年,也就是從2010年就開始,而2009年到2010年是馬政府稅改開始的年份,那次稅改在沒有配套措施下,把遺贈稅從最高50%的累進制,降低成10%的單一制;另外把營利事業所得稅從25%降到17%,估計至少造成國家一年稅收損失1200億以上。

因為沒有配套,所以這些錢一方面流入房地產,炒房、炒地;因為沒有配套,所以這些錢,在企業家賺到錢以後,更加速投資海外,而不只企業家加速把錢投入海外,台灣的一般個人也瘋買境外基金,這是金融帳連續外流28季的主要因素。後來,為了彌補稅收減少的財政問題,以及房地產狂飆的現象,馬政府又推行奢侈稅、以及股利所得減半措施等,並把最高綜合所得稅率調高到45%,以及規劃所謂的反避稅條款,即所得稅法第43條之3、4的修正案,並在新政府上台後三讀通過,然而資金外流的負面影響已經形成。

「台灣之病在於經濟缺乏創新,長期投資不足,六年多來金融帳淨流出9兆多元到海外投資。依央行資料,國人約有35兆元流出海外。」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魏啟林(資料來源: 2017/10/06 經濟日報,用稅改推動創新投資)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麒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