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由稅改的命題詮釋看學者的傲慢

2017-10-18 06:00

? 人氣

作者認為以「圖利富人」批稅改,對財政部規劃稅改的的人不公平。(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認為以「圖利富人」批稅改,對財政部規劃稅改的的人不公平。(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灣的貧富差距擴大,是台灣獨有的問題?

彭博社最近剛有一則新聞,談到2017年世界財富報告,說到有錢人的財富增加也有「貧富」不均的問題,當然這裡的貧富是相對的概念,「貧」的是可投資資產介於3000萬台幣(100萬美元)到1億5000萬台幣(500萬美元)之間的人,「富」的是可投資資產在9億台幣(3000萬美元)以的人。提到這則新聞,主要是因為它的附表裡面剛好有台灣,表是統計高淨值人口有雙位數成長,跟我們差不多的歐洲先進國家有法國、瑞典、挪威、荷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說,我們要把台灣的所得差距惡化問題,歸咎成台灣的稅制、經濟體制,乃至黨國體制,那歐洲最保護勞工的法國也在其中,而且法國還以高稅率聞名,高稅率除了法國,還有挪威,挪威的企業稅是28%、營業加值稅25%,即使是食品類的加值稅也有15%,而所得稅是累進制,從最低28.74%到最高47.80%。

(資料來源:經濟部全球台商服務網)

稅制跟貧富差距擴大,有必然的關係,從數據上看起來沒有明顯效果。但學理上是說的通的,我相信,這個圖表的結果是市場全球化造成的總效果,使得高所得者的財富,即使在高累進稅率的平衡下,還是沒辦法有淨所得分配公平化的結果出現。之所以點出這點,是要提醒這些日子以來,拿著台灣的所得分配不均,來暗示歸咎於台灣有錢人為富不仁,政府放任擴大的學者,不要只說部分事實,這有違學術良知。

經濟學者論述要有憑據之外,還要有學術道德

經濟學第一課,學的不是畫供給、需求的線圖,而是教學生什麼是規範 (normative)經濟學、實證(positive)經濟學,還有小心合成的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

規範經濟學,簡單來說就是評價,經濟學家認為經濟「應該如何」,這當然涉及主觀的認知,還有客觀的標準,可惜很多經濟學家使用的客觀標準,其實還是別的經濟學家的主觀標準,例如朱敬一院士對於社會正義的想法,除了自己的觀點外,引用也是其他教授的文獻論點,把別人的主觀拿來佐證,並不能證明自己的評價有客觀性,這是邏輯問題。

實證經濟學,則是客觀的描述事實現象是什麼,至於現象是好是壞,也許可以跟過去的資料來比較,但也不能完全就貴古賤今,或貴今賤古,因為時空環境不同,這些客觀數據的比較可能也會失去意義。舉個例子,我們把104年的所得稅實質稅率的表格拿來看,我用時代力量黃國昌主席的整理資料,以免落入我自己選擇性披露資料的指責,以下是他們整理的原圖,

很明顯,扣掉可扣抵稅額後,最右邊的欄位可以看出,所有人的「實質稅率」都降低了,而右邊倒數第三欄可看出,最有錢的人繳納的稅金「絕對金額」降的最多,將近200萬元。用這些單純的資料描述,可以明顯感覺出這次稅改的「不公平」。即朱敬一院士所說的「這不是圖利富人,什麼才是圖利富人?」。

但如果我們把這些資料再整理一個表,以最低所得者為基礎,把所得倍數、繳稅倍數、實質稅率倍數算出來,可以得出下表,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看表感覺不明顯,畫成圖,下面圖一,所得稅率最低的人,其所得約68萬(含薪資所得與股利所得),跟繳12%稅率的人相比,所得倍數約1.99倍,跟最高所得稅率的人相比,約40.99倍;但若我們看繳稅的絕對金額倍數比,就是下圖,繳稅的絕對金額比從6.14倍,一直到676.69倍。

如果你是繳5%稅的人,最有錢的人所得是你的41倍,但繳的稅金是677倍。

為什麼所得倍數最大差40.99倍,而繳稅金額卻會差到676.69倍,也就是說,最有錢的人,雖然賺的錢是繳稅最低所得者的將近41倍,但繳稅的金額卻是近677倍。這當然是所得稅的累進制度所導致,也就是所謂的「量能課稅」原則,即所得稅課稅的分配正義。因此,有這個倍數差異,我們並不意外,甚至有錢人多繳稅,也是應該的,因為這些人多數是企業主,他們消耗的社會資源可能遠比一般人還來得多很多,甚至可以在國家公園保護區旁邊挖水泥,把全民的財產賣掉得利,還一邊狂言可以養魚。

從絕對金額來看,可能還不夠客觀,我們再整理出繳稅率的差異,以及稅改前後的變動。看下圖二,我們可以看出,從實質繳稅的稅率來看,最低所得者的稅率也下降,所以,整個實質稅率的倍數比,從原制度的2.63倍,到15.77倍,到稅改後的3.1倍到16.64倍,也就是說,新政府推行的稅改,除了全民都減稅以外,相對而言,越有錢的人繳稅的金額倍數提高,實質稅率倍數也提高,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相對剝奪感,到底剝奪了誰?

執政的政策規劃,不是只有26%這個數字,還有可扣抵稅額取消,而且遺贈稅10%調高到20%你有注意到嗎?

執政,規劃政策,看的是總體的效果,經濟學者、財政學者做研究,為了控制變數,以符合科學實驗精神,所以一次可以分析的就是一個點,其他都要控制不變,才能確保實驗的正確性。這是科學方法的必然,然而論述政策時,如果把這一個點的觀察,推演到整個總體面的觀察,往往會犯下合成的謬誤,只單從最高所得者的股利稅率從45%降到26%,當然可以推論出「為富人減稅」的結論,邏輯上沒有問題,但稅改是全面性的調整,如果只想討論「股利稅」的繳納金額高低,方法上可行,財政學者可能不完全瞭解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的嚴謹度,但身為經濟學者的朱敬一院士,要用這種方式批判,職業道德上我認為可受公評。

從稅率45%與26%的差異來評論,跟從實質稅率的數字來評論,為什麼相對剝奪感反而是在富人身上,這是因為廢除兩稅合一的設算扣抵,可以從制些大股東們身上收取回來的「可扣抵稅額效果」,是增稅效果,這若單看稅改方案中的稅率數字是看不出來的,而必須用實質稅率來比較才可以看出來,特別指出這點,就是要回應那些只看到稅改方案中的數字,就拿來評論的人,不深入瞭解稅改的內涵,也就是政府一直強調的「大圖像」,這種評論者,如果是財稅專家,那顯然財稅的學問內涵不足,如果學問內涵足夠,還要這樣批評,那就是政治意識形態作祟。

批評的言論自由是台灣民主的重要價值,我們應該捍衛,但學者專家在批判時,應該多一層學者的道德良知,這個道德是指身為科學家,捍衛科學方法正當性的道德,如果這點做不到,其實與論文造假無異。

另外,這次稅改之前,我們新政府還推動菸酒稅的提高,以及遺產稅及贈與稅的調高,遺贈稅是對富人影響最大的稅之一,而我們這次調高遺贈稅,從以往的單一稅率10%,調高到累進稅率最高20%,這部分也應該考慮進去稅改的大圖像當中,這也是為什麼這次稅改定位在降低內外資稅率差異,並目標設定在打擊假外資現象。

圖一所得倍數繳稅倍數稅改後繳稅倍數(作者提供)
所得倍數、繳稅倍數、稅改後繳稅倍數(作者提供)
稅改後實質繳稅率%的倍數差異圖。(作者提供)
稅改後實質繳稅率%的倍數差異圖。(作者提供)

朱院士覺得假外資不是問題,所得分配惡化才是問題,顯然不接地氣

台灣的國際收支裡面,金融帳連續28季淨流出,剛好7年,也就是從2010年就開始,而2009年到2010年是馬政府稅改開始的年份,那次稅改在沒有配套措施下,把遺贈稅從最高50%的累進制,降低成10%的單一制;另外把營利事業所得稅從25%降到17%,估計至少造成國家一年稅收損失1200億以上。

因為沒有配套,所以這些錢一方面流入房地產,炒房、炒地;因為沒有配套,所以這些錢,在企業家賺到錢以後,更加速投資海外,而不只企業家加速把錢投入海外,台灣的一般個人也瘋買境外基金,這是金融帳連續外流28季的主要因素。後來,為了彌補稅收減少的財政問題,以及房地產狂飆的現象,馬政府又推行奢侈稅、以及股利所得減半措施等,並把最高綜合所得稅率調高到45%,以及規劃所謂的反避稅條款,即所得稅法第43條之3、4的修正案,並在新政府上台後三讀通過,然而資金外流的負面影響已經形成。

「台灣之病在於經濟缺乏創新,長期投資不足,六年多來金融帳淨流出9兆多元到海外投資。依央行資料,國人約有35兆元流出海外。」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魏啟林(資料來源: 2017/10/06 經濟日報,用稅改推動創新投資)

這些外流的資金,成立海外公司操作,即所謂的假外資,基於國際政治的現實我們台灣一方面難以查核,而另一方面這些假外資卻可以享有實際較低的稅率,早已成為趨勢,一個國家面對連續28季淨資金的流出,不是什麼小問題,朱院士感受不到,但產業空洞化,中小企業老闆生意越來越難做,這是大家都感受到的問題。

下圖是中華徵信社統計前5000大企業與前500大企業的新聞報導,前5000大企業獲利衰退,但前500大企業卻增加。資金外流、投資不足、人才外流等因素,使台灣產業體質弱化,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為什麼降低內外資差異,是這次稅改重要政策目標的原因。

能把內外資稅率差異縮小,並兼顧所得分配的量能課稅正義原則,這本來就是相矛盾的方向,朱敬一院士在自己的臉書上有明確的說明,這部分正確,也點出這次稅改最麻煩的地方,但在配套調高標準扣除額之後的中低所得稅率下降效果後,至少從繳稅倍數與稅率倍數上來看,這種相對剝奪感是落在富人身上,能做到這樣的稅改規劃已屬不易,朱院士身為台灣駐瑞士WTO的大使,也是政府的一員,應該給規劃的人員鼓勵才對,對於兩稅分離當中的個人主觀評價,抓了一個股利分離的單一稅率26%就說圖利富人,忽略整體的稅改效果,從同是政府的一員來說,其實不太厚道,對財政部規劃的團隊而言,他們這一系列從菸酒稅調整、遺贈稅提高,每一役都有參與到,他們感受到的壓力與內心的不平,絕非外界所能想像,更何況這次稅改實質內涵並非外界以偏概全的論述所說是圖利富人,我認為這部分,應該給他們掌聲,而不是一味的批評。

*作者為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麒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