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二性》到《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 不可不讀的10本女性主義經典

2017-10-10 17:53

? 人氣

西蒙波娃(AP)

西蒙波娃(AP)

當代女性可以投票,可以受教育與工作,想出門就出門,這在100年前是難以想像的事情。然而,儘管已步入21世紀,性別刻板印象與歧視性少數族群的現象仍然存在,新的女性主義者仍需持續努力以改變種種歧視。英國《衛報》選出10本女性主義書籍,囊括二戰後女性主義經典,討論女性主義運動、女權運動的困境及轉型,可作借鏡與參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1949),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

西蒙波娃(Moshe Milner @Wikipedia/CC BY-SA 3.0)
西蒙波娃(Moshe Milner @Wikipedia/CC BY-SA 3.0)

《第二性》成書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哲學家西蒙波娃從存在主義角度出發分析女性的處境,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塑造出來的」(On ne naît pas femme : on le devient.),批判社會長久以來將男人當作人類的原型,女人被視作「他者」。波娃從文學、歷史、社會學、生物學、醫學等多方面舉例,綜覽女性在歷史中備受壓迫約束的地位,同時談及性、工作、家庭、娼妓、墮胎等議題,造成轟動與廣泛回響,影響力延至今日,《第二性》也被譽為女性主義哲學的「聖經」,並啟發了美國1960年代開始的第二波女性主義。

《女性迷思 》(The Feminine Mystique,1963),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著

傅瑞丹(Wikipedia/Public Domain)
傅瑞丹(Wikipedia/Public Domain)

美國「婦運之母」傅瑞丹的《女性迷思》和《第二性》同樣被認為是第二波女性主義的啟發之作,她由當時美國社會中「無以名狀的問題」(the problem that has no name)著手,分析1950至1960年代美國家庭主婦鬱鬱不樂的原因。儘管當時女性已經可以受教育與投票,但主流社會仍提倡一種「女性迷思」,讚揚將人生奉獻給家庭的女性,鼓勵女性回歸家庭,順服男人,養育孩子;當時的社會認為家務瑣事是女人的工作,哺育教養也是女人的本分,職場、成就、理想是男人限定;家庭主婦雖然有充裕物質,卻感到苦悶孤獨,缺乏成就感。傅瑞丹犀利地批判美國的社會風氣加諸在女人身上的無形桎梏,不過諷刺的是,50年前的一些陳腐觀念卻依舊流傳至今日。

《性政治》(Sexual Politics,1970),凱特.米利特(Kate Millett)著

1979年5月的凱特.米利特(AP)
1979年5月的凱特.米利特(AP)

《性政治》是現代女權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解析性別權力關係,米利特指出「性別的政治議題經常被忽略」,點出父權體制主宰了性關係,使得女人在文學與文化中經常被消音,而且過度被「性化」(over-sexualized)。米利特直指美國小說家梅勒(Norman Mailer)、亨利.米勒(Henry Miller)、D.H.勞倫斯(D. H. Lawrence)的作品受歡迎是因為他們的作品皆包含露骨的女體和性交描寫,米利特批評他們的作品展現了父權主宰下畸形的性別關係。《性政治》為深刻直接的女性主義評論立下典範,它也一直提醒我們要時刻警惕在文化與政治場域中,性別歧視如何深入人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綉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