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後冷戰時代美國最大的戰略失算—誤判習近平

2020-12-28 09:41

? 人氣

如今,習仲勳主要憑著生前對黨的絕對忠誠而被懷念。他在中國西北的墓地現在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一部分,中共官員經常聚在那裡重申對黨的誓言,並在習仲勳雕像前鞠躬致敬。雕像前的花崗岩上刻著毛澤東的一句話:「黨的利益在第一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人們曾經以為,習近平對毛澤東的看法應該是矛盾的,他學會了敬畏毛澤東,但也因為毛澤東而遭受苦難。令人驚訝的是,他會把毛主義重新拿出來,作為中共和他自己執政合法性的依據。

1972年2月,尼克森(Richard Nixon)總統訪問中國,在北京與毛澤東會晤。(AP)
1972年2月,尼克森(Richard Nixon)總統訪問中國,在北京與毛澤東會晤。(AP)

1968年,毛澤東為了恢復秩序,決定把數以百萬計的年輕人下放到農村接受再教育,15歲的習近平因此來到梁家河插隊落戶。梁家河位於他父親老家東北方向220英里,是一個只有三十幾戶人家的村落,房屋大部分是傳統的窯洞。

那裡條件很艱苦。在接下來的七年中,他身上滿是跳蚤,經常挨餓,多數時候都在打井、挖田和放羊。當時也沒有學校。

習近平這代人中有不少都有類似的經歷。1976年毛澤東去世後,他們帶著幻滅感回到家中。

習近平上台後刻意把自己和毛澤東相提並論,並把梁家河的這段歲月當做他政治生涯的起源。如今,在梁家河導遊的描述中,習近平正是在這裏完成了從一個弱小迷茫的少年向堅韌不拔的人民領袖的蛻變。

最近,在一口窯洞裡,一名導遊指著一個凸起的磚石平台說,這是習近平和其他五個人共用的土炕。這名導遊簡要介紹了習近平在這裏的生活:他開始覺得很苦,但很快就通過努力工作贏得了村民的支持,並最終當選了村支書。

當《華爾街日報》記者前來採訪時,地方官員一路尾隨,並阻止了所有採訪活動。

1969年的上山下鄉海報「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Chineseposters.net)
1969年的上山下鄉海報「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Chineseposters.net)

與習近平有過交談或研究過習近平的人說,他在鄉下的日子是脫胎換骨的。他們說,習近平培養出了對農村貧困人口的親近感和責任感,並以務實的作風處理村中的生活。村民們有事都來找他,他對自己的領導天賦也更自信了。

據與他交談過的人說,他帶了兩箱書,還借了很多書,痴迷地閱讀和吸收思想。其中一些殘破的書卷陳列在一個窯洞裡,包括《列寧論戰爭與和平》、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季辛吉的兩本關於外交政策的書,還有開創納粹德國閃電戰術的隆美爾元帥的著作集。

多年以後,他經常提到自己的閱讀經歷,引用中外經典著作,並誇耀自己在村里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要義。

一些了解他的人認為,這是對毛澤東的一種刻意模仿,後者就以自己的文采為榮。另一些人則察覺到他對自己缺乏正規學校教育的敏感。一位毛澤東原來的秘書在十幾年前見到習近平後,形容他只有「小學程度」。

1975年,習近平獲得推薦,進入北京一所大學的化工系就讀,但那時候高考和常規教育尚未恢復,他的身份是「工農兵學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