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觀點:玉山學者計畫將成為高教土石流

2017-09-21 06:50

? 人氣

事實上,如果將玉山學者1000人的經費,轉用在聘任具有學術典範創新潛力的年輕學者,則可以增聘6500位,一方面確保他們繼續在台灣學術界發揮長才以免出走,一方面則可以大大改善台灣高教惡劣的生師比。台灣高教目前最迫切需要投入資源改善的,恰恰就是生師比過高所造成的學生受教品質劣化問題。根據2010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各國教育概觀」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高等教育的生師比在16個OECD國家中敬陪末座,甚至還遠低於中國。56億用來改善生師比和招攬更多青年人才進入高教,其長期效益絕對大過煙火式的玉山學者計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若以太陽作為譬喻,用旭日東昇代表未來的人才,日正當中代表現在的人才,夕陽西下代表過去的人才。我們站在台灣的最高峰玉山頂峰,向東可以看到旭日東昇,抬頭可以看到日正當中,向西則可以看到夕陽西下。教育部玉山學者計畫所設定攬才、留才對象,眼界是在關注未來?還是現在?抑或是過去的人才呢?我們可以確定的說,最不可能的就是未來的人才。儘管教育部曾表示,玉山學者看的是未來潛力,但這個說法毫無明確的判準,對於未來尚未發生的學術表現,教育部如何可能洞燭先機正確地挑選未來人才而不起爭議呢?最保險且無爭議的作法,當然就是優先選拔日正當中或過去已有成就的人才成為玉山學者,但這必將會因為錦上添花無助改善整體低薪結構而招致非議。

針對筆者這個說法,李彥儀試圖以高教深耕計畫中有關26億彈性薪資中的其中一個推動策略來反駁。該彈薪策略將補助具有潛能的年輕學者。該策略內容是:「為鼓勵學校充實師資陣容,各校另得運用高教深耕計畫補助款增聘年輕教學及研究人員(含編制內外人員)」。然而,這筆經費相對較少,對改善年輕博士非典僱用或流浪處境有如杯水車薪。況且,相較於其他策略(如國際競爭及研究中心)有明確的百分比和金額,對於年輕學者的增聘補助卻語焉未詳和明訂比率,顯然是為各大學未來的卸責和輕忽此策略施打預防針。

資源排擠的情況下,玉山計畫顯然將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在已有成就或已過氣的學者,或者點綴少數有潛力的年輕學者身上。這根本忽視了已然浮現的台灣高教人才斷層和青黃不接危機。在機會結構扭曲下所造成的青年博士大量失業或處於惡劣的勞動條件下,將因玉山計畫的選擇性偏見而更加雪上加霜。現有的高教師資普遍高齡化、世代間的新陳代謝已近乎停滯,導致許多具有原創性和活力的青年學者空有抱負而無從在台灣的大學中施展長才。玉山計畫不但無法改善此一劣勢,更有可能惡化學術的世代不正義。這不但讓台灣的年輕學者因此而失去旭日東昇的機會,更有可能產生排擠的推力,將他們推向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而成為他國的人才。換言之,玉山計畫將加速青年人才的流失。青年學者是台灣高等教育人才庫的地基,玉山計畫漠視山腳下地基的流失,卻企圖在山峰打造空中樓閣,渾然不知「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的根本大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