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觀點:玉山學者計畫將成為高教土石流

2017-09-21 06:50

? 人氣

作者批評,台灣高教長期以來的資源分配不正義早已造成諸多在勞動條件和勞動尊嚴上的巨大鴻溝,如今玉山學者計畫的推出,將更進一步地惡化兩者間的天差地別,讓高教資源分配不正義的問題更加雪上加霜。(甘岱民攝)

作者批評,台灣高教長期以來的資源分配不正義早已造成諸多在勞動條件和勞動尊嚴上的巨大鴻溝,如今玉山學者計畫的推出,將更進一步地惡化兩者間的天差地別,讓高教資源分配不正義的問題更加雪上加霜。(甘岱民攝)

日前,筆者代表高教工會參與由教育部次長姚立德和高教司長李彥儀主持的「玉山計畫」第2次諮詢會議。一些臨場的體驗和整體的觀察,深覺有必要在公共領域予以揭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筆者首先在會議開始前提出程序問題。教育部將該次會議定名為「玉山學者申請及審查諮詢會議」。意味著此計畫本身已成定局,沒有討論同意或不同意玉山計畫的空間。與會代表似只能針對申請和審查方式等枝節問題進行討論。依此限定,則這次會議的言論空間將限縮在一個封閉系統中,與會代表的陳述只可能是同義反覆和套套邏輯。筆者在現場立即表達不願為這樣的會議背書,除非把「申請及審查方式」拿掉改為「玉山學者計畫諮詢會議」,否則,筆者和另一位工會代表黃厚銘教授將立即退席。姚立德和李彥儀當場接受我們的要求。

20170330-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30日出席「台大學術倫理案審議結果共同記者會」。(顏麟宇攝)
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資料照,顏麟宇攝)

在程序問題獲得解決後,我們暫時決定留下來針對實質問題表達反對意見,但仍堅持中途退席不為會議結論背書。隨後後立即加入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台灣社會學會、全教總和高教工會在教育部前聯合舉辦的「反對教育部強推玉山計畫」記者會。

在教育部的諮詢會議中,筆者指出,玉山學者計畫乃是7年前教育部和科技部推動的「延攬及留住大專院校特殊人才實施彈性薪資方案」的加強版(或扭曲版)。而人才出走的說法則始於當時的媒體炒作(如天下雜誌)和少數學者(如李遠哲)、立法委員(如蔣乃辛)和教育部官員(如吳清基)的大聲疾呼。教育部和國科會將一種沒有堅實基礎的危言聳聽和誇大其辭視為客觀的真實,從而於2010年8月1日共同推出此一彈性薪資方案。

如今李彥儀在諮詢會議中的報告,仍然以換湯不換藥的方式複製7年前的論述模式,一樣地以二元對立模式,將台灣低薪和香港/新加坡高薪做出天差地別的對照,從而跳躍到台灣人才流失和無法吸引國際人才的結論。事實上,筆者於7年前即指出,報章雜誌中的「人才流失」說法,不能與人才流失的客觀事實劃上等號。況且,將台灣學者和新加坡學者的薪資抽離出各自的社會脈絡和國民所得水準來單獨比較是謬誤的。馮建三亦為文指出,台灣教授薪資所得中位數乃台灣人均所得的2.37倍,英、美、德國則是2.64、1.96、1.76倍,足見台灣教授薪資過低的預設是斷章取義的謬誤。此外,非屆齡退休而離職的大學教授,每年平均148位,佔總體0.3%,流動率其實是偏低的。即便有少數個案朝中、港、星三地流動,也不能說是整體學術界人才出走的普遍社會事實。

筆者當年曾於報端為文指出,此方案在基本預設上的諸多謬誤,並將產生跟攬才、留才目標完全無關的非預期後果。果不其然,監察院和審計部對此政策執行上的偏頗提出糾正。以101年度為例,彈薪方案用於新聘人才的補助比例僅3.6%,核給國際人才比例更僅佔5.2%,攬才成效不彰,甚至堪稱挫敗。其餘絕大部分的補助實際上是以雨露均霑的原則,分給了許多沒有出走意願,也不算頂尖、多半是主管、甚至有不少已是退休再任的雙薪教授。如今,教育部和科技部不但沒有為7年前的政策失當負起行政責任,竟還變本加厲地以玉山學者計畫為名,延續和擴大為特定階層變相加薪和強化權力基礎,卻無助於攬才、留才的錯誤政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