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貴的「環境友善」商品大熱賣?價錢不是問題,重點是「讓別人知道我很環保」:《憑什麼相信你》選摘(3)

2021-01-04 04:20

? 人氣

大眾傾向購買環保商品來塑造自己。(資料照,取自pixabay)

大眾傾向購買環保商品來塑造自己。(資料照,取自pixabay)

豐田汽車的 Prius 自上市以來就遭到不少負評,評論員說這輛車的馬力比不過同等級的汽油車,靈敏度較差,口碑也不佳,還批評這款車的相對高單價。此外,他們也宣稱雖然這款車比起一般車輛油耗較低且汙染較少,但如果改開 Prius,對氣候變遷和環境的好處可能有限。但是2007年,卻有30萬人多花了一筆不小的金額,來購買全世界第一台主流的省油油電混合車,而且如今銷售量已經破了一千萬台。為什麼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豐田汽車。(美聯社)
豐田汽車的環保車銷售量破1000萬台。(資料照,美聯社)

實驗經濟學家喜歡用公共財賽局(public-goods game)模擬真實世界的情況,來了解慈善、消費者購買和投票的活動。參與這些賽局的人會拿到一筆錢,並且被告知可以隨意投資。他們可以把錢留在身邊,也可以捐給某個理念來造福眾人,雖然就 Prius 的例子,證明需要集體行動才能發揮影響。

單純自利不會促使人去購買豐田 Prius,也不會催大家出來投票。他們也不會那麼勤於資源回收,畢竟清洗果醬和優格的瓶罐是件麻煩的事。他們也不會因為關心環境和動物福祉,而成為素食者(vegetarian)或全素食者(vegan)。但是,人類不是這麼運作的。當然,首先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個有親和力、關懷他人、有美德的人,好的德行不光能得到他人認同,當行為會為自己的信譽加分,就有更多理由做個處處為他人著想的人,親朋好友和同事會更尊敬我們,稱讚我們的無私,也會更願意與我們來往並繼續保持聯繫。公布公共財賽局的投資結果給其他參賽者時,每個人都知道別人捐多少錢,這時參賽者會基於名聲而捐更多錢來造福大家。憤世嫉俗者或許會反駁說,人只是用錢來購買他人的認同,但他們的行為帶來的現實效果,依然對整個團體有益。

以上不僅僅只是有趣的理論發現,華盛頓特區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代表伊瑞茲.尤耶利(Erez Yoeli),連同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同事,透過信譽發揮的影響力,改善真實世界中公共財配置的結果。尤耶利與加州某大電力公司合作,觀察傳訊者的信譽效應,是否使更多家戶志願加入「需求反應」能源計畫,該倡議的目的,是在用電尖峰時段限制使用能源,來降低斷電和環境災害的風險。公共的利益在此相當明顯,但是個人必須付出成本,限制用電代表天氣熱的時候空調的使用會嚴重受限。

為了研究,實驗者對幾位房屋自有者協會的住民提出兩個迥異的提議,其中一組收到幾封信,裡面有一種特殊的暗號,他們可以把這個暗號寫在社區告示板上,表示願意加入計畫。另一組收到的信只是告訴他們,如果想參加就把姓名和戶號寫在社區告示板。因此一項計畫是匿名,另一項是公開姓名。結果兩組的參與率出現驚人的差異,寫下姓名和戶號的住民同意參加的人數,是只有寫下暗號的人的三倍,這個參與率也超過之前以25美元為誘因的七倍。研究人員估計,博得好信譽對個人的利益──至少對能源消費行為來說──換算成金錢是174美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