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觀點:核四龍門電廠政爭滄桑史

2020-12-22 06:50

? 人氣

核四廠前1、2號機各約800多束燃料棒分別以乾式、濕式貯存。(圖片來源:台電公司)
核四廠前1、2號機各約800多束燃料棒分別以乾式、濕式貯存。(圖片來源:台電公司)

核四廠未來的命運

107年11月「以核養綠」電業法公投,獲得近600萬民眾支持,成功的廢除了電業法中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目標的條文;但政府居然說法律複決公投的通過,不代表政府需要改變既定的政策。擁核團體於108年推出三項「政策創制」的公投,包括「核四商轉」、「運轉中核電廠執照更新」以及「核能減煤」。由於107年時,中選會已經同意另一項「核四商轉」公投進行連署,但該公投為完成連署,故中選會未針對我們提出的「核四商轉」案,進行聽證的程序,即同意進行連署,我們於10月完成連署,經中選會查核通過,將於明年8月28日投票。另兩項公投案均被駁回,我們採法律途徑進行行政訴訟,將於12月23日宣布判決。依據法院近來中天新聞廢照的判決來看,擁核團體勝訴的機會可能不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核四廠目前封存狀況良好,臺電的工程師負責任的依法規要求與程序書維護著臺電與全民的資產,如果核四廠已不堪使用,經濟部與臺電公司為何不讓民眾參觀核四,證明政府的政策是正確的。

核四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但是到底是興建完成了,距離發電只有一步之遙,我們真的要再花一筆錢將之拆除嗎?或者可以利用相對小額的經費,維持核四廠的現狀,為來日的國家能源政策保留彈性. 依照民進黨政府的能源政策,臺灣將來要電力來源將依靠天然氣與再生能源發電,前者需要興建大量的液態天然氣進口設施,可以預見會有強大的民眾抗爭與環保團體嚴峻的考驗,如果興建期程有所延誤,民進黨政府是否願意由中國建天然氣輸送管路到臺灣? 後者需要大量的資金、大範圍的土地、與尚待建立的海事工程能力;如果這些困難無法順利克服,臺灣的電要從那裡來!

核能的使用是國家能源政策重要的一環,能源政策關係到國家安全,關係到經濟發展;核四已經花了3,000億,且在未來供電與減碳中,扮演關鍵的角色,是否要因一個人的主觀認知就放棄!這不是「要錢」或「要命」的選擇,是不是能夠發展與生存的問題!在經濟窒息過程中,受害最大的將是廣大的中產階級與弱勢族群。

結 語

臺灣獨特的政治生態與不健全的憲政體制,政治人物面對群眾時不敢說真話,只會講民眾喜歡聽的話,亂開選舉支票。使得核四興建與否的決策搖擺不定,成為國際的笑柄。這種不尊重法律與國際商業慣例的行為,已嚴重影響臺灣的商譽,也傷害了投資者對臺灣未來的信心。

臺灣的反核運動至今也有近二十年的歷史,雙方爭執的重點即為核四的興建與否。反核與擁核的人長時間的辯論並未形成共識,反而使得認知更加兩極化。核四興建案成為執政黨與在野黨角力的重點,核四已不是一項單純的電力開發案,或是一項公共設施的興建案;核四已經成為一個圖騰,代表政黨的興衰與榮辱。對某些人而言核四的興建代表著失敗與一輩子的恥辱。

人類應不應該持續發展核能發電,在長時間以來在世界各國都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問題。個人長時間投入核能溝通與辯論的工作,可以深切的體會到反核人士對輻射的恐懼、對核能安全的疑慮、對人類未來不確定性所感到的憂心。他們以近乎完美的心來要求核能,卻可以忍受其他工業對環境、對人類所帶來之顯而益見的傷害。

人類面對未來是渺小的、是無知的、也是無助的。我不知道人類的科技將把人類帶往何處,但我知道人類文明要持續發展,必須依賴能源持續的供應。在再生能源及核融合尚未有進一步的突破時,人類無法僅依賴化石燃料,恐怕也無法承受化石燃料使用對環境所帶來的衝擊。由國際趨勢與共識看來,二氧化碳減排才是人類面對的最大挑戰,大家一致的認知,全世界都不使用單位發電量排碳量最低的核能,要達到全球碳中和的目標,無異於是緣木求魚。臺灣地狹人稠,缺乏天然資源,更肥有放棄核能的本錢,明年8月28日是全國性公投第17案,「核四商轉公投」的投票日,我們攜手點亮通往零碳家園隧道口的那盞燈,給臺灣的下一代一個機會。

*作者為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