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也談「欲創新者,必先溫故」

2020-12-12 05:20

? 人氣

學生學習過程該強調「知新」,或「創新」呢?

該文說:「學習過程與學問發展應該是強調『知新』,還是『創新』呢?這值得深入探討。」教育部認為學生應具「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素養方能肆應未來社會變化所需。話似乎沒錯,可目前學校的上課方式能達到效果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十九世紀所找到的發明的方法,並不強調個人的「創思力」才具,以及「創新應變」素養。寧可相信充實相關知識,然後經過精心策劃與組織,「群策群力」,按部就班,勤勉奮鬥,向困難進攻。而頓悟常發生在漸修之後,缺乏踏實漸修工夫,運用一些自以為是的招數,想當然以為學生便能一時間頓悟,具創思力功夫,豈非太過天真?

再說,就算學生經創新課程調教後,便培養出創思力,那又如何?杜拉克書中提到達文西,他是史上最具創思力才華的人,有許多發明構想。但那些聰明創意,缺乏知識基礎,無法落實為實際發明。任你創思力再強,無充分的知識底蘊相輔相成,創思力和空想何異?

而該文提到的幾位科學家所以能創造卓越成就,莫不是融會貫通知識,勤加思考,實地做實驗驗證所思所想。條件具足,水到渠成,「歡呼收割」。世人看他們以為是天才,聰明才智是有的,也或許真是天才,但若不先充實相關知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王安石寫的〈傷仲永〉,文中主角方仲永的遭遇便是例子,哪怕是天機俊拔奇才,「不使學」,等到天才耗盡那一天,「泯然眾人矣」是必然的。

學生還在學習階段,基礎知識尚且未能學全學好,期待他們上過創新課程後,便能培養出創思力,成就創新應變素養,豈不把學生看作天才中的天才?該文問道:「以高中學生的程度,能期望他們『探究與實作』出多少有意義的『創新』成果?又有多少教師能勝任指導?」問得真好,懇求教育部官員賜教解惑,以開我輩愚昧!

有比急功近利或表層形式的所謂創新更重要的

國內管理學界地位崇高的許士軍教授,在一篇〈當創新鋪天蓋地…〉中說:「人們高談闊論創新之道。不過一般多將創新聚焦於技術、產品或經營模式方面,再加上受到舊有思維與既得利益之羈絆,創新往往陷入急功近利或表層形式,而非真正的創新。」「真正的創新涉及群體思維與組織運作,更受到組織文化的支配,使得真正的創新乃是建立在『組織創新』層次上。」「以人類經濟發展歷史而言,重大經濟和產業變革,莫不建立在某種『組織創新』之基礎上。」大師苦口婆心的提點能否敲醒作夢的官員呢?而有的組織創新乃政府之責,如許教授文中提到的中華民國對外貿易協會的設立,幫民間企業開拓對外貿易市場。而今之政府又做了什麼有價值的組織創新以協助人民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