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也談「欲創新者,必先溫故」

2020-12-12 05:20

? 人氣

創新教學課程禁不起檢驗

有「大師中的大師」之稱的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其著作《創新與創業精神》(引用蕭富峰、李田樹譯本),是關於企業創新的經典,凡談創新者必讀。下面引介該書若干重要觀念及警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每一種應用,都是基於理論的基礎」,「創新即工作,它需要知識基礎,也需要大量的聰明才智」,「當所有因素都具備時,創新就變成辛勤的、專注的、目標明確的工作,而且需要大量勤勉、堅毅與投入。」聰明才智雖不可或缺,但也不能太聰明,搞一些太新奇及懸的過高的創意。「聰明的創意是創新機會中風險最高且成功機率最小的來源。」「不斷嘗試聰明創意就會成功的信念」,不比在賭城「玩吃角子老虎贏得大賭注,…高明到哪裡去」。「在追求『聰明創意』上,沒有任何實證資料足以支持『只要堅持就能有所收穫』」。

「創新者所見所聞必須依據嚴謹的邏輯分析,憑直覺行事是不夠的」,「目標明確,而且透過分析、系統化,和辛勤工作所達成的創新,可以說是創新實務的所有內容」。杜拉克提到19世紀眾多偉大成就之一是「發明中的發明(invention of invention)」,「一九一四年第一次大戰爆發時,『發明』已變成『研究』。後者是一種系統化而且有目的的活動,經過精心的策劃與組織,以其對所投注的目標與可能獲得的成果有高度的可預測性。」

為能更了解杜拉克談19世紀那段話的意思,茲引懷海德(A. N. Whitehead)所著《科學與現代世界》(引用傅佩榮譯本)書中所述,一起參閱。「十九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就是找到發明的方法」,「人們所認識的多半是科學的成果而非其原理,因而科學便顯然成為實用觀念的倉庫」。「在科學概念與實際發明之間,隔著一道構思設計的階段。新方法中有一因素便是設法把科學概念與最後成果之間的溝填起來。這是有組織有步驟地向一個又一個困難進攻的過程。」 德國人顯然找到方法,其「技術學校及大學中的進步,並不依靠偶然出現的天才或碰巧幸運的思想。…這種知識訓練法不僅能應用於技術,也能應用於純科學,甚至還能應用於一般的治學問題。這代表了由業餘工作者走向專業工作者的轉變過程。」

研究 實驗室 醫學 科學(取自jarmoluk@pixabay/CC0)
「在科學概念與實際發明之間,隔著一道構思設計的階段。新方法中有一因素便是設法把科學概念與最後成果之間的溝填起來。這是有組織有步驟地向一個又一個困難進攻的過程。」 (取自jarmoluk@pixabay/CC0)

綜上所述,創新即專業工作,它需要充分且扎實的知識基礎,目標明確,輔以系統化方法,有組織有步驟地辛勤工作,一步步向困難進攻,始克有成。其成功機會也最可靠,運氣好一點的話,成功說不定指日可待。新冠肺炎疫苗發明便是好例子,以前發明疫苗,沒耗上十年以上光陰難以成功。可這次不到一年時間,全球陸續傳出數種疫苗快要開發成功消息,預計明年可上市使用,其效率之高是以前不敢想像的。我雖不知研究者是如何做出來的,但相信他們知識充分,目標明確,以科學有徵的方法,有組織有步驟地辛勤工作。天道酬勤,以致短時間就有好消息傳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