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專欄:誰殺了桃竹苗的水稻?

2020-11-03 06:30

? 人氣

正視再生水、海淡廠在枯旱時的角色

但台灣對再生水、海水淡化的發展卻很消極,再生水可能好一點,但2013年內政部推動的六個示範廠,高雄、台南、台中各兩個廠,桃園、新竹卻沒有。上個月桃園市長鄭文燦才要推動桃北再生水工程,只能說誤判了桃園的發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再來是海水淡化廠,目前除了離島之外,台灣本島等於一片空白,應該是覺得台灣的降雨量已足以供應各項用水,沒必要再去做耗能又花成本的海淡水。這次水利署提到的緊急海淡水,就是新竹南寮水利新創基地,這本來是一座海水淡化的模廠廠房,後來模廠也不做了,今年2月還移作他用。

如今面臨枯旱才開始緊急組裝,要說以再生水、海淡水取代淡水可能不切實際,但如果氣候變遷變常態,也是時候該正視這兩種水的救援角色。

農業用水、工業用水的觀念要改變

已故瑞典公衛學家漢斯‧羅斯林曾說過一個故事,2007年1月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氣候變遷委員會上,某位歐盟國家的環保署長說:「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過美國,印度也已超過德國。」

隨後印度委員站起來指著中國、德國委員說:「我們會陷入這個棘手的問題是因為你們這些富裕國家燃燒了近一世紀的煤。我們原諒你們,不過現在起我們用「每人平均」來計算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不是總量。」

所以不要再說農業用水佔七成,應該優先被犧牲,工業、農業、民生用水都要有一個類似人均的用水量計算方法,而不是總量。氣候變遷的另一個影響是糧食,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寶,一個是確保足夠可種植的農地,另一個是足夠的農業用水,總是優先犧牲農業用水的做法也該改一改了。

*作者為獨立記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