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人權影展即將開跑!人權博物館長陳俊宏:邀請觀眾展開多元思辨與對話

2020-08-26 10:55

? 人氣

SARS陰影仍在,但公衛議題被長期輕忽

時逢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延燒,選片小組也抓住時機,以專題規劃對重大時事做出回應。陳俊宏表示:「臺灣的疫情或許得到控制,相對緩和,但我們也已經看到很多相關的醫療人權議題,包括資源分配正義、人身自由等問題,一一浮上檯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比方我們會開始聽到『先救自己人』這樣的言論,『小明們』的故事就是再清楚不過的案例,它徹底凸顯了公民權跟人權間存在的張力。」陳俊宏說,「我們也發現,當社會群眾不安時,國家往往也善用人民的恐懼感。比方疫情期間『實名制』的施行,誰能確定政府會怎麼使用個資?這讓人不禁想問,到底有多少隱私和自由,是被自願讓渡的?」

《帝國餘瘧》(臺灣國際人權影展提供)
《帝國餘瘧》(臺灣國際人權影展提供)

「2012年,SARS封院引起的社會辯證和陰影仍在,但這許多年來,討論醫療倫理的公衛議題在醫學領域還是被視為次要。」公共衛生領域實際牽涉複雜的政治、社會、經濟乃至心理學門等不同專業,亟需開啟一方納入各種觀點的公共平台,職是之故,今年人權影展的其中一個專題便是「醫療人權」。開幕片方面,選片小組最終也捨棄聚焦罕病或愛滋病等單一議題的影片,選擇能夠引起更多討論層次的《帝國餘瘧》(The Fever)。

「這部片揭露全球化脈絡底下,聯合國提供國際貨幣基金援助,卻交換以開放國門、調整經濟結構的方案,藥商以慈善之名進入貧窮國家,其背後潛在的政治角力關係等,議題面相等非常複雜。」醫療類影片的進入門檻不低,有時必須藉著活動推助對話的開啟,陳俊宏說:「我們邀請研究國際衛生的學者來進行導讀,也希望館方能延伸辦理廣納多方觀點的論壇,帶起更多討論。」

這些議題看似遙遠,其實離我們非常近

2019年9月3日,在國際博物館協會京都大會上,「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主席大衛.佛萊明(David Fleming)宣布臺灣國家人權博物館成為該聯盟的亞太分會,這是繼拉美分會後,該聯盟於世界成立的第二個分會,臺灣被指定為世界人權工作的重要基地。「成為亞太分會後,人權館的年度方向也會回應這條軸線」,陳俊宏指出:「像是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多元與共融』,影展也規劃了一個『國際移動』專題,和世界人權趨勢同步地談全球化下跨國移動的問題,包括難民政策緊縮、右翼崛起等現象。」

《九發子彈》(臺灣國際人權影展提供)
《九發子彈》(臺灣國際人權影展提供)

相較醫療人權,或是聚焦香港的選題,「國際移動」乍似倡議性較淡,難以引起同樣的討論熱度,然而,事實上這些議題需要被關注的程度,絲毫不亞於香港和疫情。陳俊宏表示:「這個單元底下,我們選映了好幾部關於歐洲難民的影片,這些議題看似遙遠,其實離我們非常近。臺灣對移工的歧視非常嚴重,從外籍漁工遭受非人待遇、北車廣場封閉的事件我們就不難發現,還是有很多人慣性地將移工視為潛在的犯罪者。因此今年我們也選了談越南移工阮國非的《九發子彈》。」當國際與臺灣影片被共同置放於『國際移動』專題脈絡下,這些疏離的人權議題之迫近性便立即顯影,「其實還有更多紀錄片導演,像是蕭菊貞、蔡崇隆都繼續拍攝和關注這個議題,甚至出現從執法者與受害者等不同角度切入的討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