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裡吹來號角聲》香港人還是中國人?反送中革命世代的認同問題,映照台灣現況

2020-06-30 08:10

? 人氣

語言是身分認同的關鍵元素,目前普通話教學在香港蔚為主流,粵語在正規教育下未受重視,Kuma認為這是很嚴重的危機。「小學面臨文化清洗的狀況,香港實在有太多中國來的新移民,我不是要譴責他們,但是我們都知道消滅一個語言,就是消滅一個民族文化或國家的方法,」Kuma說,在小學教書的友人指出,班上七成至八成小孩的母語都是普通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武漢肺炎疫情肆虐,每日有大量中國旅客進入的香港至今未能全面封關,多位香港民眾手持標語抗議。(美聯社)
武漢肺炎疫情肆虐,每日有大量中國旅客進入的香港至今未能全面封關,多位香港民眾手持標語抗議。(美聯社)

「當普通話變成主流,母語是粵語的孩子也會為了融入同儕,而在日常中使用普通話,未來比起粵語,他們說不定會更習慣說普通話。」Kuma指出,母語會影響人們的思維、思考方式以及對香港的認同,「我想強調,我一直都希望香港是一個多元的地方,問題不在移民身上,但是移民湧入的趨勢,確實可能造成香港本土文化式微,甚至是被消滅。」

Samantha形容,如今香港總令她聯想到《最後一課》(La Dernière Classe)中的情景,隨著新的執政者來到,無法再用原有語言接受教育,就如同港府在回歸後大力推動普通話教學。「許多香港人講話的口音已經很不一樣了,」Samantha認為,廣東話承載著香港特有的歷史文化,海外港人要守護文化的「根」,首要就是繼續與下一代說母語。

教育與自我認同的形塑

痛恨帝國霸權,渴望抓住本土生根的文化,但是香港人依舊不清楚這份自我認同能把他們帶往何方。曉琳說:「香港人對於未來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想像,因為我們不太了解自己的歷史。以前課程不包含香港歷史,可能是因為英國殖民政府不想讓我們太清楚自過去,由此產生民族認同感並且群起反抗,所以它不讓我們思考太多政治問題,只要好好賺錢就行。」

2009年9月,香港將「通識教育」(Liberal Studies)列為高中必修科目,這是對1960年代推行「填鴨式教育」的反思,當時考試高分的學生善於死記背誦,港府有感於教育需要與時俱進,21世紀起推廣培養批判性思維的通識教育。接受公民社會議題思辨課程的洗禮,不少香港高中生因此受到政治啟蒙,更加了解香港政治制度運作與不同意識形態的觀點。

參與「反送中」抗爭的香港中學生越來越多,19日在沙田區就有許多中學生戴著口罩牽手示威。(美聯社)
參與「反送中」抗爭的香港中學生越來越多,19日在沙田區就有許多中學生戴著口罩牽手示威。(美聯社)

Kuma就是在批判性思維薰陶下長大的青年,他說自己接受的通識教育,「老師會介紹社會新聞,要求學生提出論據與辯證」,「我想這對於我們這一代人有一定的幫助,教室裡頭的權力者是老師,學生則是無權力的,批判性思考教育鼓勵無權力者在課堂中表達自己的意見。」

巧合的是,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統計,香港人的「中國人認同」、「香港人認同」在2009年碰上黃金交叉,此後「中國人認同」一落千丈、「香港人認同」步步高升。來台躲避疫情的香港大學生衛斯理即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他表示:「我在香港長大,對香港這個地方有很強烈的歸屬感。我沒去過大陸幾次,若硬要把它稱為家鄉的話,說實在我會有一點抗拒。」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