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挺生觀點:德國參謀本部的前世今生(三)

2020-07-05 07:10

? 人氣

1880年代的參謀本部,與老毛奇1830年代進入時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這個在全歐洲聲望卓著的菁英機構,成員從十餘名參謀軍官擴大到數百名,是每個德國軍人夢寐以求的單位。各處處長的官階也提升到旅長層級,與軍參謀長同級,更增加了在本部任職的吸引力。瓦德西於1881年加入參謀本部時,老毛奇特別為他新設一個副參謀總長的職位,確立其接班人的地位。由於老毛奇年事已高,一年之中只有幾個月在柏林,所以參謀本部內大小事務幾乎都由瓦德西實際掌控。瓦德西出身砲兵,他挑選了希里芬來為他分擔本部內困難的專業工作,兩人只差一歲,都屬於陸軍青壯世代。當老毛奇傾注畢生的思考與經驗,希望在晚年為德國留下戰略思想遺產時,世代的差異與詭譎的國際情勢卻已埋下衝突的種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883年參謀本部得到真正的獨立地位,與戰爭、外交、財政部地位相等。戰爭部的地位下降,軍中高層人事權從戰爭部轉移到戰爭內閣,成為德皇的專屬權力。參謀總長得到直接上謁權,享有當面向德皇提供軍事建議的特別待遇。參謀本部也獲得對自身組織控制的所有權力,成為史家所謂「第二帝國的多元專制體系」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獨立山頭。瓦德西利用這個優勢來加速與深化戰爭動員過程。他希望建立一個正式宣布動員之前的「戰爭準備階段」,也就是「準」動員狀態。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戰爭動員開始被視為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由於牽涉的層面如此之廣,影響的人員如此眾多,軍隊的動員已經變成一部戰爭機器,一旦啟動就不能停下,將直接跨入戰場上的血腥廝殺。因此,基於政治凌駕軍事的克勞塞維茲傳統,有必要預留政治干涉的餘地,但又不能過度損害軍事上的制敵機先,於是出現這個戰爭準備階段的概念。稍後,其他歐洲強權也都採用了這個辦法,俄國稱之為「部分動員」,法國則用「執行掩護行動」這種修辭來正當化「前」戰爭狀態的準備工作。結果是一樣的,假使政客決意訴諸戰爭,加裝再多保險機制也無法避免戰爭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七月危機」,就清楚說明了這一切。

瓦德西同時也要求在帝國政府高層,針對鐵路建設、兵力結構、與邊境要塞方面,進行更多協同發展。他甚至與駐外武官直接聯絡,以取得關於他國軍事發展的情報,更希望藉此增加他在外交政策上的影響力。毋庸置疑地,瓦德西是政治手腕高超的軍人,也有充沛的精力捍衛參謀本部的利益。雖然軍人干政在十九世紀德國並非大逆不道的禁忌,以瓦德西的貴族出身,與皇室成員在戰爭中共事的經歷,這些作為不是不能從「公忠體國」的角度來理解。問題在第二帝國的多元專制本質,雖然德皇的權威高於一切,但終究不到獨裁專制的程度;而國家機器則由代表各種利益的多元政治菁英團體主導,處於恆常的競爭狀態中。參謀本部的確得到獨立的地位,但甚至在軍方內部,也有足堪與本部抗衡的力量,尋求與其他政治團體結盟,制衡參謀本部獨大的趨勢。海軍的崛起就先表過不提,僅從陸軍要塞總監這個看來完全無害的職能,也能給參謀本部的作戰計畫制訂帶來困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