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挺生觀點:德國參謀本部的前世今生(三)

2020-07-05 07:10

? 人氣

20200629-德皇威廉二世親校秋季大演習(資料照,取自Wikimedia Commons)
20200629-德皇威廉二世親校秋季大演習(資料照,取自Wikimedia Commons)
20200629-帝國陸軍的騎兵部隊(資料照,取自Wikimedia Commons)
20200629-帝國陸軍的騎兵部隊(資料照,取自Wikimedia Commons)

十九世紀的歐洲陸軍有三種整合現役、後備兵力的模式。第一,維持現役與後備役分離的狀態,後備兵力被單獨編組,法國陸軍採用這個模式。第二,在現役部隊中加入同等數量的後備兵力,俄軍的動員採用這種模式。第三,減少常備部隊中現役單位的數量,而以後備部隊來填補,在夏季演習中便以戰時編制方式一起訓練。從結構上來看,現役單位就像撐開雨傘的骨架,而其他空間則由後備兵力填補。德國陸軍就是採用這個模式來動員。1870年代德國陸軍的組織,最高一級為數個軍團總監指揮部,下轄所有帝國野戰軍:第1-11軍為普魯士軍,第12軍為薩克森軍,第13軍為符騰堡(Württemberg)軍,第14軍為巴登(Baden)軍,以及2個巴伐利亞(Bavaria)軍。雖然各軍的指揮官由德皇親自任命或同意,因此直屬德皇本人的戰爭內閣在軍務上扮演重要角色,但實際上各軍的參謀長才是真正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負責人。軍隊中不同層級之間的互動,不止取決於各軍指揮官與德皇的關係,也視各軍參謀長與參謀本部的關係而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帝國陸軍內部,普魯士陸軍與薩克森、符騰堡、巴登、與巴伐利亞軍之間的關係十分重要,戰爭計畫中就特別強調如何將這些不同單位加以整合。戰爭動員期間,帝國境內各邦國的軍隊與鐵路,都由普魯士支配,也就是在參謀本部的管制之下。而在承平時期,各軍之間有相當不同的關係。例如,符騰堡軍仍向符騰堡國王效忠,而他仍能任命與調動軍官,所屬各團保有自己的軍旗;國王甚至可以決定軍隊的制服,但成本不得超過帝國陸軍其他單位。平時符騰堡軍駐守於自己的國境之內,沒有國王同意,其他帝國軍隊不得停駐該國領地。附帶一提,二戰時德國的裝甲名將,「沙漠之狐」隆美爾(Erwin Rommel),就是出身符騰堡王國。

20200629-法國東部布列芒要塞(資料照,取自Wikimedia Commons)
符騰堡軍授旗儀式(資料照:取自Wikimedia Commons)

1873年,符騰堡軍擴充為一個完整的野戰軍。所有的部隊番號重新依據帝國陸軍的連續番號來命名。德皇成為所有帝國軍隊的最高統帥,有權視察所有邦國軍隊。符騰堡軍的誓詞中,也加入了為德皇奉獻心力的文字。該軍的指揮官仍由符騰堡國王任命,但須經德皇同意。戰時王國內的鐵路與電報系統由帝國最高統帥部,也就是參謀本部指揮。一旦戰爭爆發,帝國全境都有義務提供軍隊所需的補給與支援,農場也必須以最低平均價將馬匹賣給軍隊。總而言之,普魯士的軍事傳統已經凌駕整個新德國。

參謀本部的真正獨立

從1872年開始,參謀本部開始變得更像帝國政府這個大型國家機器中的一個專業化部門。老毛奇只專注於個人最感興趣的兩項參謀工作:戰爭計畫與軍事史。他忽略組織正式工作規則的情況更加明顯,只與自己喜歡的人共事。原本負責動員與鐵道管理的第二處,是戰爭計畫的制訂單位;在負責人退休之後,由於老毛奇對繼任者沒有好感,居然將戰爭計畫制訂工作轉移到第一處,導致戰爭計畫與鐵道管理兩個密不可分的領域被拆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