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挺生觀點:德國參謀本部的前世今生(二)

2020-06-28 07:10

? 人氣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老毛奇向戰爭部建議,由承平時期的軍司令部來擔負動員準備工作。最基層的動員管理由新設置的軍管區主持,區內所有後備役、民兵、替代部隊都由其管轄。軍管區的指揮部與鐵路及電報網路連結,成為地區性動員的中心。由於這項工作是由參謀本部派至各軍、各師的參謀主管執行,雖然動員命令仍得由戰爭部下達,但參謀本部首次在動員準備中得到立即的影響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866年春,普軍已具備新的組織力量。平時的部隊就已根據戰時行動的軍、師、團編制組織。禁衛軍從全國各地挑選其成員,是唯一的例外;其他所有野戰軍都駐紮於其後備役官兵所在的地區。參謀本部本身也進行了重組與擴大。丹麥戰爭時,由於參戰部隊缺乏參謀,從柏林本部借調了許多軍官,幾乎讓本部業務停頓,於是決定讓執行專業技術業務的部門更加獨立。1865年夏,一半的參謀被編入科學業務第二部門,由1名少將主管,有14名軍官與24名士兵,以地圖製作為重點工作,這些軍官不需要下部隊輪調。

1866年的普奧戰爭比丹麥戰爭複雜許多。動員人數為28萬人,戰場有兩個,彼此相距遙遠:一為奧地利西北方的波希米亞(Bohemia),另一為今日德國的中北部。1864年發動戰爭時,奧地利是盟軍,英國也保持中立,幾乎不必考慮外力干涉。1866年不但法國可能動員進行武裝調解,德國境內的邦國也可能與奧地利結盟,時機與兵力的互相依賴,成為最重要的取勝因素。經過俾斯麥的外交操作,創造了一個短暫的機會窗口,讓普魯士得以進行兩面作戰;若是錯過這個時機,就必須面對沒有勝算的三面作戰。

1866年普奧戰爭(資料照:取自Wikimedia Commons)
1866年普奧戰爭。(取自Wikimedia Commons)

這個兩面作戰的戰略之所以可行,主要因為在波希米亞戰場上,普魯士享有技術上的優勢。普魯士有5條鐵路線通向戰場,而奧地利只有1條。從1866年4月起,參謀本部的鐵道管理部門便準備好詳盡的部署計畫,並與商務部、3個軍民共同委員會密切協調。老毛奇的構想是各路部隊分頭前進,到最近戰場處集結於單一據點,大部分資深將領都不支持這個新穎的作戰方式。

開戰之前,戰爭部依然牢牢控制著整體作戰計畫的準備工作,但參謀本部已完全接手鐵路動員的任務。到了6月2日,由於鐵路運輸已成為最緊急的事項,老毛奇得到授權,可以跳過戰爭部直接下令給各野戰軍指揮官。長期來看,這個改變不僅代表作戰命令下達層級的轉移;更重要的是,由於鐵路運輸成為軍事行動不可或缺的工具,通過對鐵路管理與知識的掌握,實質的作戰計畫制訂已成為參謀本部的特權。

普軍分成四個階段進入波希米亞。第一階段,人員、馬匹、後勤物資集中至各動員中心。第二階段,4個野戰軍以鐵路集結於西里西亞(Silesia)與盧薩蒂亞(Lusatia)。第三階段,從鐵運終點行軍至預定戰場。第四階段,發動攻勢。分配給各軍的鐵路線以每天8-12班列車的運量進行運輸。每個野戰軍負責自己的軍糧草料。司令部與野戰醫院則就地徵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