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韓國瑜啟示錄─93.9萬票的勝利與挫折

2020-06-08 07:20

? 人氣

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通過法定罷免門檻,韓國瑜6日率領市府團隊於四維行政中心發表談話。(林瑞慶攝)

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通過法定罷免門檻,韓國瑜6日率領市府團隊於四維行政中心發表談話。(林瑞慶攝)

「勝敗乃兵家常事」,這句話用在大小選舉都說得通,不過,肯定不能擺在「罷韓」這件事上,投票做為民主必然的程序,罷免既過,罷韓團體謂之民主「新頁」,被罷陣營即使心中不服,畢竟民主除了選票,還有法治程序,不過,韓國瑜以罷免同意票超過當選票數,成為台灣選舉史上第一位被罷免的直轄市長,這「一頁歷史」,他是寫定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罷韓投票率超過四成,一般選舉這個投票率當然偏低,但就罷免只需四分之一投票率即算有效,這個投票率超乎想像得高,至於同意罷免得票率超九成三,不必考慮,因為少數罷免屬單方動員,投票者本來就應該同意者為主;但九成三同意所積墊的九十三萬九千多票,却不容小覷,這個票數基本上可以視為未來補選,罷韓方(民進黨)的基本盤,雖然未達蔡英文總統大選時的百萬得票,却遠超過韓國瑜一年半前創下的八十九萬得票紀錄。韓國瑜感謝近六成一百三十多萬未出門投票的高雄市民,但是,這裡還有二成五到三成平常不投票、不表態、對選舉毫無興趣不置可否的民眾,換言之,即使催出投票率,反對罷免者的得票數不見得超過同意者,最大可能還是輸。

第二,這個票數一方面摧毀「少數罷免多數不合理」的低標法律設計,讓反罷方不服也得服,從而降低韓國瑜陣營再提司法訴訟的合理性,先不論罷免無效訴訟有沒有堅實的理由,試問哪個承審法官敢無視將近九十四萬民意,宣告罷免無效?二方面也幾乎預示國民黨未來補選勝選的艱難。根據選罷法,罷免通過公告後,韓國瑜即行解職,由行政院派代市長,韓陣營提司法訴訟,唯一的作用是延後選舉,即使拖過二年過半任期不必補選,派代市長還是民進黨人,拖延戰術未必能讓國民黨討到便宜,反而凸顯國民黨一無再戰意志,二無再戰(人選)準備。簡單講,高雄市民都翻篇了,國民黨能不翻篇嗎?

第三,韓國瑜輸得驚心動魄,就像一年半前贏得翻江倒海,罷韓讓他看到自己可以掀起愛憎兩極情緒的能量有多大,在政治上這是優勢─放眼國民黨短期內看不出第二個能帶動「韓流」跟著全台奔馳的領袖人物,却也是劣勢─有多少人簇擁他,就有多少人厭恨他,選個民意代表綽綽有餘,要再選「首長」,包括國民黨主席,就是他彌補不了的弱點,他,永遠會是民進黨的提款機。殘酷點說,當高雄市民甩掉韓國瑜的時候,國民黨可能還得陷入如何用其長,却又能拋掉「韓國瑜障礙」的尷尬;韓國瑜短期內不考慮回任國民黨職,或許正是他對國民黨深情之所在(當然,肯定還有抱怨)。

20200606-罷免韓國瑜,罷韓四君子,李佾潔、尹立、張博洋、陳冠榮。(顏麟宇攝)
罷韓四將李佾潔、尹立、張博洋、陳冠榮,向支持群眾揮手。(顏麟宇攝)

第四,愛憎韓國瑜的不只民進黨,還有國民黨,但國民黨應該正面看待韓國瑜這十八個月的「衝擊波」,他讓奄奄一息的國民黨,恍然發現谷底真的能翻身,沒有韓國瑜,就沒有二0一八的勝績,沒有如今還能與民進黨抗衡的地方執政地盤;韓國瑜輸得如此徹底,其實早在他決定參選時就寫下結局,「三殺」從來不是民進黨的陰謀,而是「陽謀」,只是沒想到結局比預期更慘烈。韓國瑜要反省的是淡出政壇十七年,竟對權力與喝采如此缺乏定力?國民黨要反省的是為什麼一整個黨無法抗拒扭轉擺在眼前的警訊?如果兩年前的韓國瑜能,為什麼現在的國民黨不能?因為不服韓國瑜「奪走」高雄而發起的罷韓固不可取,國民黨應該回頭看看黨內有任何人,能如「罷韓四將」如此有毅力有節奏地走到完勝?如果沒有,所謂「報復式罷免」就不必再提了。

罷韓高票通過,對民進黨而言,是一場不值得喜悅的勝利,挺韓議長許崑源墜樓離世,不可能不埋下陰影,這道陰影不會是對民主的祝福。罷免的確是公民的權利,但韓國瑜自當選伊始,罷免即如影隨形,套用游盈隆教授的語言,只是因為他們認定韓國瑜「偷竊」了民進黨的民主聖地,韓國瑜選總統的確是個敗筆,因為強化了罷韓的理由,但是,即使韓國瑜競選總統,他並未違法亂紀,他的團隊亦未殆忽職守,從失去高雄開始,民進黨的確發揮強而有力的戰鬥力,再爭奪回高雄的機會,民進黨做到了,但不表示做對了。

罷韓高票通過,證明民進黨的確長於政治鬥爭、選舉動員,但不表示民進黨動員手段合乎政治道德,民進黨以摧毀法治的手段摧毀韓國瑜,傷害的不只是韓國瑜,或許民進黨認為這是他們「永續執政」的法門,但是,任何勝利都有後座力,遑論暗黑的勝利,韓國瑜會是一面鏡子,也是民進黨下一個鎖定的箭靶子(政敵)─不論是侯友宜或者柯文哲─的防火牆,隨時提醒:民進黨的手段又來了!

本篇文章共 3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