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從花媽「運量增3.6倍」談評估報告業障重:一切都是假的

2017-04-26 06:30

? 人氣

低估造價,先上車後補票的概念

再以造價而言,民國79年高雄捷運提出初步規劃計劃時,全部80公里路網的經費合計約1500億;看起來挺便宜的,所以行政院核准繼續推動,待計劃正式成形後,變成蓋第1期42公里就要2800億,增加快一倍,最後中央火大硬是把核定經費砍到2000億元左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高雄捷運的低估成本也不算是「特別壞」,當年的12條東西向快速道路計劃通過時,總經費是1985億,2年後連第一個工程都尚未動工,經費已增為2800億;牡丹水庫編出36億元的預算,動工後幾年就追加到74億;台北捷運也有同樣情況。

其實這是一種「先上車後補票」、或是說「先騙上床」再說的概念;一旦核准計劃甚至動工後,再爭取增加經費,是比原先就提出一個龐大的數字嚇跑一堆人,來得容易讓計劃過關。這次前瞻計劃中軌道建設初列的經費,有多少是低估了?

效益高?吹牛皮?高雄輕軌運量較公車增20倍

如果以為那是早年「腐敗的國民黨」執政時期,才會如此惡搞,那就搞錯了;多看幾眼國內外不同黨派的執政者,其實是可以發現執政者「長得都很類似」,我們可看看高雄輕軌捷運的精采評估與結果。

2013年動工的高雄輕軌是陳菊執政後的「重大成績」,數年前規劃案提出時,預估每天運量可達8萬人次,這是以同樣路線公車運量乘上20得到的數字。當時外界質疑會重蹈高雄捷運高估運量,最後虧損累累的覆轍;捷運局回答說,當年的確錯估高雄捷運的運量,不過這次輕軌運量、估計是公車20倍,「還是可以期待」。

期待的結果是:去年輕軌通車,運量……..嗯,每天不到3000人左右,而這個輕軌應該是每小時運量就有5000人吧,是浪費還是有效益?依照這種運量,實在看不出這條路線的需求在那、存在的意義何在?未來即使其它輕軌也完成,要達到每日8萬人次運量,大概就是「阿婆生子」了。

20個月零旅客的機場,當年評估說各方面考量「均屬可行」

另外一個經典案例是屏東的2個機場:屏東機場與恆春機場。這個阿扁當年為了爭取連任開出的政治支票,官方的評估是:「未來旅遊觀光需求及衡量屏東地區發展情形,於既有屏東機場設施完整情形下,設民用航空站仍具有其正面之效益。由於屏東機場距 高雄機場近,於天候不佳或緊急狀況時,更可作為其國內航機 B型以下航機之備降場使用。交通部認為該計畫於政府政策、經濟效益、社會需求及各實質條件下均屬可行。」而每年恆春半島近800-1000萬的旅遊人口,也被視為是潛在需求,因此恆春機場有其效益,扁政府為大家勾勒出「1.5小時從台北到墾丁海景」的美麗遠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