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教師專業發展,不「專業」?

2020-03-09 05:50

? 人氣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特於26日召開記者會,要求教育部落實代理教師的薪資承諾。由左至右依序為:台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譚偉明、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李曼麗、全教產理事長黃耀南、全教產政策部主任錢佳鳳。(資料照,王貞懿攝)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特於26日召開記者會,要求教育部落實代理教師的薪資承諾。由左至右依序為:台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譚偉明、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李曼麗、全教產理事長黃耀南、全教產政策部主任錢佳鳳。(資料照,王貞懿攝)

臺灣的教師團隊具備世界一流的水準,此話一點也不為過。但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對於臺灣的教育失去信心,家長急欲把小孩送往國外求學或是尋求實驗教育為解方,以獲得家長心目中所謂的「優質教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小學教育經費遠低於OECD國家平均值

依據教育部《教育統計指標之國際比較》2019年版揭示,中華民國中小學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遠低於「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值。2015年OECD主要國家中紐西蘭、英國、及美國分別為4.5%、4.4%和3.5%,鄰近之南韓、日本分別為4.0%、2.7%,義大利3.0%,OECD國家平均則為3.5%。我國近5年(2014至2018年)中小學教育經費占GDP比率介於2.4%至2.6%間,2015年為2.5%;明顯低於OECD國家平均值,也遠低於前述所有國家。足見,臺灣中小學教育的教育資源遠不及各個OECD國家的水平。

如何維持臺灣的教育優勢?

對比於其他國家豐厚的教育經費,臺灣的中小學教育經費相對偏低。但是臺灣的中小學教育水平卻能名列前茅,這其中的差異關鍵,不客氣的說,臺灣有高素質的教師團隊,使臺灣的教育成果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條件下,有傲人的表現,這是難以否認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近年來不論國人或是教育圈內人,都有一種共同感受,面對科技進步和全球化的影響,教育的多元化與創新成為教育改革的重大挑戰,若不能持續強化教師團隊的素質,提升教師的設計與創新能力,臺灣的教育在新時代快轉的動態改變中,不僅很可能落後更多於先進國家,也很有可能被其他發展中國家快速超越。

20170921-教改論壇「課綱審查請遵守程序尊重專業」記者會。(蘇仲泓攝)
教改論壇「課綱審查請遵守程序尊重專業」記者會。(資料照,蘇仲泓攝)

理想的教師專業發展環境

教學是複雜且專業的活動,其品質高下取決於教師團隊是否具備足夠知識、技能和專業素養,以達到學校預期的教學目標。根據OECD的研究指出,決定學校教育品質良窳的關鍵因素,不是教育經費的多少,也不是教學時間或上學時間的長短,更不是教學設備的充足與否,而是教師團隊的素質。該研究報告對於如何提升學校教育品質的兩個建議中,第一個建議是,聘請優秀教師在學校任教;第二個建議則是思考如何給予學校現有教師良好的專業發展,讓他們成為優秀的教師團隊成員。由此可見,提供優質的教師養成和卓越的教師專業發展系統,將會是決定下一波臺灣教育的關鍵策略。

教師專業發展亟待「專業化」

目前臺灣的教育現場有非常多的教師專業發展機會,政府也提供了相當可觀的經費,讓第一線教師有許多機會進行專業發展的學習和成長。但可惜的是,無論是政府或學校,都缺少了有系統和適切方向的整體規劃。加上政府會計程序的諸多限制,造成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層次嚴重受限,多數侷限於邀請學者專家的演講。即使是以教師分享為主的工作坊,雖然較接近實務需求,但是點狀的演講和工作坊,無法持續和長期陪伴與協助,導致於現場教師即使有很強的學習動機,也因為長年流於形式,而大大減低了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興趣與信心。

建構理想教師專業發展環境的步驟

基於教師專業發展對臺灣教育影響深遠,殷切期盼政府能針對此問題審慎思考,訂出能與教育現場緊密連結的政策與制度。究竟應如何訂定教師專業發展政策才能符合現場需求呢?筆者以為當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專業化」不足。學校領導人專業不足、教師研習缺少專業化、校內的教學研究會偏重分工而專業重視不足。換言之,當今要務就是要建構一個「專業化」的教師專業發展環境。打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提供學校和教師專業發展的空間與條件,讓教師專業發展平臺成為教師學習與成長的溫床,假以時日,優質教師團隊的經營與再造,將會是一種自然天成,蓬勃發展的景象。而一個理想的專業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逐步達成。

第一,教師專業發展政策的「專業化」。

目前的教師專業發展政策,通常由行政單位主政。縱使大部分委託大學教育系所或師培中心協助執行,但是行政領導的本質,很難使教師專業發展專業化。建議重新制定教師專業發展的系統,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局都應由專業單位主政和制定相關政策,並以「專業化」作為所有相關政策的核心目標,凡事皆以「專業」作為檢驗和審核的依據。

第二,輔導成立「專業化」的法人組織或民間企業。

政府的力量和資源有限,由上而下的以政府單位引導教師專業發展,事倍而功半。若能以政策鼓勵成立專業專責的法人組織或是民間企業投入教育事業,政府僅負責對這些單位的監督與管理認證。如此一來,學校可從多方管道取得多元式的專業協助與長期輔導,而非如目前的點狀式演講或工作坊。英國政府多年來以這種方式提供學校和教育主管單位完整的專業輔導與協助,值得參考。

近年來,如何讓教師專業團體走向「專業發展組織」或團體,更是值得探討的議題。未來,若能由教師工會帶領教師走向專業化,必能為臺灣教育注入強大的能量。因此,由政府扶植成立一定數量的教師專業發展法人組織或民間企業,長期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組織的「專業化」是必要的準備工作。

第三,改變預算編列方式,提供「健康」的預算來源。

過往的教師專業發展經費,都是編列在機關或學校,有一部分,則以補助方式委託大學或大學教授辦理,而教師們則可以免費參加。

這種方式有諸多缺點,由於是免費參加,參加者抱著被請客、感謝的心情出席,對於主辦方如有專業不足的狀況發生,多數只能放在心裡,對於培訓的性質、類別和品質既無法選擇也無法要求。同時,行政主管單位對於願意承辦的單位,感謝都來不及,又如何提出品質或專業水平的要求呢?

應思考如何改變會計制度和預算編列方式,提供專業發展組織健康的預算來源。在總經費不變,不增加政府預算的原則下,若能改成把經費額度編列給每一位教師,讓教師規劃自己的專業成長生涯計畫,就各種多元的培訓或成長課程作客製化的選擇與長期安排,付費參加;而辦理單位的課程品質與內涵在使用者付費的制度下,產生市場機制,也達到精益求精的品質保證效果。

第四,在「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中安置專業人員。

現行學校課發會的設計是一種委員會的任務編組,有決定的權利,卻沒有應盡責任,也不易發揮專業的引導。學校現場的運作,除了舉手投票表決外,僅能有限發揮學科之間的意見交換和政策妥協,縱使偶有專業性的思考,但礙於民主程序,很難發揮綜效。

期待以專業認證的方式,讓學校內部具備資格的老師擔任專責人員,主持課發會的工作與發展,幫助學校的課程與教學「專業化」與「校本化」。

第五,學科科主席「專業化」。

學校現場的教學研究會多數流於工作分配和業務協調,科主席的任用則多數採取輪流方式,成為一種服務性質的工作,經由教學研究會的運作實在難以推動教師專業發展。

因此,學科科主席的專業資格認證和任免方式,應以專業化的目標為導向,重新訂定相關規定。

以上各項步驟,主要是以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的「專業化」為導向,企圖解決臺灣教育目前的困境。我們空有一群極端優秀的教師團隊,在面對時代快速變動的此刻,不願坐視臺灣教育被逐步吞噬,失去了我們一向自豪的人才培育優勢。寄望這些意見,能幫助臺灣的老師們,得到更理想的專業發展環境,可以再上層樓,自我成長為培養未來人才盡心盡力。

*作者為通識再現主筆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