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機器時代》(2)-機器人的摩拉維克弔詭

2014-08-21 02:30

? 人氣

原本只存在於科幻小說的機器人已躍到生活中了。(取自網路)

原本只存在於科幻小說的機器人已躍到生活中了。(取自網路)

近來,我們還在另一個重要領域看到數位技術快速進展,那就是機器人。我們已經打造出能夠在工廠、倉庫、戰場和辦公室等實體世界中穿梭移動,並與環境互動的機器人。在這個領域中,我們再度看到開始時是漸進式,之後突飛猛進的進步。1921年,捷克劇作家卡瑞爾‧查貝克(Karel Capek)在劇作《R.U.R.》(Rossum’s “Universal” Robots) 中首度用到「robot」(「機器人」)這個詞,從此以後,自動機器一直是令許多人著迷的題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經濟大蕭條期間,美國報章雜誌紛紛在報導中臆測機器人會發動戰爭,犯下種種罪行,取代勞工,甚至擊敗拳擊手傑克‧鄧普西(Jack Dempsey)。以撒‧艾西莫夫(Issac Asimov)在1941年提出「機器人學」(robotics),並在第二年為這個新興領域制定基本原則,也就是著名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

1. 機器人不會傷害人類,也不會坐視人類受到傷害而無所作為。

2. 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這道命令違反了第一條法則。

3. 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設法生存,但自我保護的行為不能違反第一條和第二條法則。

七十年來,艾西莫夫對科幻小說和現實世界中的機器人都有莫大的影響。但是科幻小說中的機器人,發展速度遠遠凌駕了現實世界的機器人。科幻小說賦予我們囉嗦而忠誠的R2-D2和C-3PO(譯註:電影《星際大戰》中的機器人)、《星際大爭霸》(Battlestar Galactica )中不祥的賽倫人(Cylon)、可怕的魔鬼終結者(Terminator),還有各式各樣的機器人、電子人和複製人。相反的,數十年的機器人研究只給了我們本田(Honda)的人形機器人艾西莫(ASIMO)。艾西莫最著名的事蹟是一次失敗的演示,充分顯示它無法遵循艾西莫夫的第三法則。2006年東京的簡報會,在眾目睽睽之下,艾西莫試圖在舞台上表演上樓梯,但走到第三階時,由於膝蓋折到而跌了一跤,臉部狠狠撞上地板。

艾西莫後來康復了,並且表演了上下樓梯、踢足球和跳舞之類的技能,但它的缺點也凸顯了一個廣泛的事實:在實體世界中,許多人類覺得再自然不過、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要讓機器人精通這項技能,卻非常困難。機器人學家漢斯‧摩拉維克(Hans Moravec)觀察到:「相對而言,在智力測驗或西洋棋賽中,讓電腦表現出成年人的程度反而比較容易,但涉及知覺和行動力時,要電腦具備一歲小孩的能力卻十分困難,或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這種情況被稱為「摩拉維克弔詭」(Moravec paradox),維基百科對這個名詞的概要說明是:「研究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學者發現,高層次的推理需要極少的計算,低層次的感覺運動技巧卻需要用到大量計算資源,這和傳統假設恰好相反。」摩拉維克的見解大體十分正確,也很重要。認知科學家史蒂文‧品克(Steven Pinker)指出:「三十五年的人工智慧研究帶來的主要教訓是,困難的問題容易解決,但容易的問題反而很難解決⋯⋯就新一代智慧型裝置看來,未來可能被機器取代的職業將是股票分析師、石化工程師和假釋裁決委員。未來數十年,園丁、接待員和廚師反而不必擔心飯碗不保。」

品克想要說明的是,機器人專家已經發現,即使面對的是最缺乏訓練的人力,要打造出技能足堪比擬的機器人,都困難得不得了。就以iRobot公司推出的自動吸塵器Roomba為例,Roomba只能吸掉地板上的塵埃,而沒辦法代替女傭完成所有的家務。iRobot公司至今已賣出一千多萬台Roomba,但是沒有一台Roomba有辦法幫主人整理茶几上的雜誌。

涉及實體世界的工作時,人類比機器具備更大的彈性。將單一動作自動化並不難,例如把一條電線焊接到電路板上,或用螺絲釘拴緊兩個零件,但這項作業必須長時間固定不變,並且在「規律」的環境中進行。比方說,電路板每次放的位置和方向都必須完全相同。企業會為這類作業採購專門的機器,要求工程師撰寫程式,測試機器,然後用在生產線上。每一次生產作業有所改變時,例如每次螺絲孔換了位置,就必須暫時停產,直到機器重新設定完成,才重新開工。業界充斥著各種精密昂貴的特殊機具,重新設定機器所費不貲。


面臨轉折點


自動駕駛汽車、在益智問答比賽中奪冠的超級電腦,以及各式各樣高效能的機器人,都在過去短短幾年內出現。這些創新科技不僅是實驗室中的展示科技,而且已經開始在亂糟糟的現實世界中炫耀它們的技巧和能力,令我們不禁覺得似乎正站在轉折點上:許多過去只會在科幻小說中出現的科技,正日漸變成我們每天面對的現實。其他許多例子告訴我們,這樣的觀感是正確的。本章描繪的大多數創新都在過去幾年內發生。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些科技創新領域的改善速度緩慢得令人抓狂,再好的想法最後得到的結論都是,發展速度沒辦法再加快了。但接下來,突然之間,從人工智慧到無人駕駛汽車到機器人,在許多不同的領域中,原本以漸進方式發展的數位科技開始突飛猛進。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純粹出於僥倖嗎?只不過是許多幸運的突破匯聚的結果?不,並非如此。事實上,從我們近年來見到的數位科技驚人進步可以見微知著,預見即將發生的未來。這是第二次機器時代的開端。要了解第二次機器時代為何在此時開展,就必須先了解在數位軟硬體和網路的時代,科技進步的本質為何。我們尤其需要了解科技進步的三個主要特點:指數增長、數位化和重組式創新。我們將在接下來的三章中分別討論這三個特點。

*本書《第二次機器時代》為英國金融時報與麥肯鍚選出今年的最佳商業書籍之一,由天下文化出版,本刊與天下文化合作刊出精采書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