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武漢肺炎肆虐全球,中東北非各國為何紛紛向北京「示愛」?

2020-02-28 13:10

? 人氣

多名中國大使出鏡出聲,轉達北京的謝意。他們還登上社交媒體,放下一貫的保守刻板形象,使用更帶感情色彩的語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比如,中國駐沙烏地大使陳偉慶2月6日在推特發了一段影片—2008年汶川地震後沙烏地提供大批救援物資。

陪伴影片的推文說,中國人民「仍然沒有忘記,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帶頭向中國提供援助。受災的人說,沙烏地救援物資緩解了他們的痛苦。」

Twitter 用戶名 @AmbChenWeiQing: لا يزال الشعب الصيني يتذكر أن #المملكة_العربية_السعودية تصدرت الدول في تقديم المساعدات للصين بعد زلزال ونتشوان عام 2008. قال السكان المتأثرين إن إمدادات المساعدات السعودية ساعدتهم في تخفيف معاناتهم. وهنا الفيديو في ذلك الوقت.

美國推出限制遊客入境措施後中國憤怒反擊,與此同時,中國在開羅、拉巴特等地的使團卻在媒體表述對公眾擔憂的理解。

除了中國駐以色列臨時代辦曾把一些國家對中國公民關閉邊界與二戰期間排斥猶太難民相比較之外(引發爭議後中國迅速道歉),中國的媒體行動總體來看頗有成效。

疫情初期,伊斯蘭極端分子曾在社交媒體上稱病毒是對中國虐待穆斯林維吾爾人的報應,不過這種聲音很快消失。

經歷了17年戰亂,伊拉剋期待著中國的一帶一路能幫助她的重建。伊拉克當局和商界收集78噸物資運往中國。此舉在社交媒體引發反應。網民抱怨,伊拉克基礎設施遭嚴重破壞、人民流離失所、恐怖主義、抗議示威等動蕩不斷。

目前,COVID-19已經開始在中東擴散,這將如何影響中國在地區間的形象還有待觀察。

回顧過去這段時間,疫情也讓一批中國記者在中東成了紅人:他們是各家電視台爭搶的嘉賓。

這些來自中國官媒的年輕記者會說阿拉伯語,可以在社交媒體上贏得粉絲,有些甚至改用在當地流行的名字。

媒體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希伯來語的奚嘯琪(希伯來語名字Itzik HaSini)成為以色列媒體報導病毒疫情時抓眼球的受訪人選,當地媒體稱他為「中國奚」(Chinese Itzik)。

Twitter 用戶名 @Jerusalem_Post: #Chinese reporter Xi Xiaoqi created the persona of Itzik HaSini, or Chinese Itzik, to tell #Israelis about China. Why do reporters accept him as an authority?

《耶路撒冷郵報》2月22日曾發推提問:為什麼記者視中國奚為權威?

此前2月21日,以色列智庫貝京-薩達特戰略研究中心發表文章,警告當地記者「毫無評判地吞吃」奚嘯琪的聲音。

在埃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媒體則被北京官媒的女記者王欣(音譯) 征服。她改名菲哈·王,在臉書收獲25萬+粉絲,在當地媒體獲得不少美譽。

網頁圖
中國記者臉書頁頗有收獲

中國在中東擴大影響的努力已經持續多年,但是,中東地區的國家願意給中國之多、對不平衡關係的擔憂之少,就連中國領導人可能都沒有想到。

中東地區的國家認為,北京這個伙伴不會干涉他們的「內政」,同時會幫助他們發展經濟。不過,研究也表明,當地公眾對中國的態度也更加正面。

不久前皮尤研究所的一次民調顯示,在調查覆蓋的中東國家當中,只有土耳其人看似對與中國發展更加密切的關係不甚「感冒」。在以色列、黎巴嫩、突尼西亞,超過60%的受訪者持積極態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