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婚姻平權」運動中我們學到什麼?

2017-03-13 06:20

? 人氣

台灣社會在近期的婚姻平權浪潮中到底學到了什麼呢?作者認為可以從這些面向分析。(資料照,陳明仁攝)

台灣社會在近期的婚姻平權浪潮中到底學到了什麼呢?作者認為可以從這些面向分析。(資料照,陳明仁攝)

近日同婚立法的重大社會議題似乎有了變數。立法院在上個會期通過了初審,贊成同婚的一方似乎略占優勢;而近日蔡總統在分別約見挺同、反同代表後,認為歧見甚多,讓同婚立法一事有了變局;更令人驚訝的是某同志廣播節目的主持人在見過總統之後透露,蔡總統「面對著我說:你這一生不一定等得到同志婚姻」引發爭議,在總統府澄清後,又在臉書發表道歉文,更讓此事峰迴路轉,挺同方的氣勢也受到挫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段時間以來雙方在不同平台上表達意見,尋求更多的支持者,甚至動用比總統選舉造勢活動還要來得大的群眾力量互別苗頭,而雙方的氣勢也互有消長;此過程在筆者看來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有興趣在管理領域的研究者有所學習。

我們觀察關係此議題的各項社會活動,針對幾個面向來討論雙方的作法,並以策略觀點分析,會得到許多有意思的現象。在談策略之前,首先要先釐清的是:從過程來看,雙方都不像是由單一組織來發動所有活動,是各自支持者的互動過程我們嘗試從過程中找出其脈絡,並分析其策略。再者策略沒有絕對優劣、對錯,必須放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來討論。最後是雙方支持者所抱持的核心價值,已決定了此過程的主要活動及其策略,而所有的活動就在看似「零和」勝負之中尋求多數人可以接受的結果◦雖然時空條件無法重來,各項社會活動有其特殊性,但從博弈的角度來看,我們是不是可從中學習到經驗,以為後者之師。

在同婚平權的過程中,挺同與反同雙方似乎勢均力敵,而身為主要關係人的同性戀者並沒有站上第一線,在多數時間反倒像是個少數的旁觀者。挺同者把同婚議題當成人權議題,視婚姻為基本人權;反同立場則意圖把「同婚」與「多元成家」相鏈結,讓更多人對「多元成家」感到的不舒服轉而反對「同婚」。反同似乎較有組織。年紀越長者反同的比率越高;一般民眾對待同性戀人是站在同情的立場並友善對待,就有如臺北市長柯文哲所說: 「看同性接吻不舒服,但人家喜歡干你屁事?」;但對是否一定要同婚立法則有分岐的看法◦勝負則是取決於立法成功與否,立法與否端看民意走向及執政者的意志。

釐清對手及選擇戰場

反同者在爭取認同時,策略上應該是策動原不表態者表態反同婚,進而影響原挺同者的倒戈;而打擊同性戀者只會引來更多同情。挺同者以年青族群居多,是網路的使用者,邏輯性強,論理可影響其態度。反觀若以一些似是而非的口號,反而容易如豬隊友般的壞事。反同者若能在對方的場域(網路平台)中建立戰線,打一場有邏輯性的輿論戰,應有不錯的收獲。然而如前所述,反同者意圖把「同婚」與「多元成家」相結合,使用挺同者認為的情緒性、自私性(如:叫我如何教小孩)、誤導性(如:爸爸、媽媽的稱謂會消失)的說詞,自然輕易被挺同者打臉,激不起原先不表態者的認同,反而讓人以為反同者的不理性、無同理心,更使中立者往支持同婚立場挪移,凝聚出更大的力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