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戒嚴到言論自由 林佳龍:台灣不要對民主妄自菲薄

2017-03-12 19:11

? 人氣

新新聞12日舉行創刊30周年紀念講座,邀請林佳龍暢談台灣從戒嚴到解嚴的民主化浪潮。(陳俐穎攝)

新新聞12日舉行創刊30周年紀念講座,邀請林佳龍暢談台灣從戒嚴到解嚴的民主化浪潮。(陳俐穎攝)

1987年的今天,新新聞雜誌創立,這30年間,歷經了台灣民主化的浪潮,記錄了台灣的政治發展。30周年紀念講座第一場邀請台中市長林佳龍,新新聞副社長陳東豪表示,現在的台灣,5、6年級生為最有影響力的一群,而林佳龍從自由之愛學生運動發跡,累積了30年的公共事務資歷,特別適合成為此次活動的講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不要對自己的民主成就妄自菲薄」。歷經了戒嚴到解嚴,等近與報禁的開放,林佳龍認為,現在言論自由就像空氣一般,實在很難想像當初那個寫校刊還要被教官審稿的年代。他舉出自己在台大大陸社時的例子,當時寫校刊需要被教官審稿,當然就會產生許多不滿,所以就直接「開天窗」,被擋下來的稿件區域直接「留白」,就成為一種對當權者的諷刺。

林佳龍經歷了自由之愛、大學法改革等等校園內的學生運動,發現改革的根本是社會體制的壓抑,若當時《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中的特殊權利義務關係不解除,改革是不會對社會產生變動,因此就投入推動政治民主化。

自詡「最愛讀書的學運份子」 林佳龍盼「把事做對」

「我是最愛讀書的學運分子」。林佳龍回憶起過去,他希望運動是能有知識為基底,而希望對社會產生影響力,不同於許多一起奮鬥的學運夥伴選擇加入政黨或投入政治工作,他決定出國進修,而回國後參加李登輝的國安幕僚,而後又加入了李遠哲的國政顧問團,走進了體制內的政治體系中。

「不只是做對的事情,也要把事情做對」。林佳龍認為,在政治中要有理想性才能創造新局面,但也要顧慮政治是「一群人的事情」,其中有許多利益衝突需要協調。而對於目前的台灣人對「民主失望」的現象,他認為由於對執政者不能實現台灣人的期望,所以在民主化之後,才會有「太陽花運動」這樣的大規模社會運動,因此要探討更好的民主方式,而不是只流於民主的制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