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復興劇校與四郎傳奇

2017-03-09 06:50

? 人氣

《香妃》一劇中,李家德飾霍集占。(台灣戲曲學院提供)

《香妃》一劇中,李家德飾霍集占。(台灣戲曲學院提供)

復興劇校從私人興學到國家接管,從北投溫泉路到內湖碧湖邊,我未曾在那裡上過學、教過書。不過,復興今年「還曆」確實勾起我許多回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復興吸引我,因為它本身就是一部傳奇。創辦人是有「山東梅蘭芳」美稱的「嘯雲館主」王振祖(1913-1980),他在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回老家沉潛期間,帶著中國劇團至溪口演戲勞「蔣」,因為這層關係,在國共內戰尾聲的1949年5月,劇團百餘人及齊備的戲箱被安排從上海搭船來台。團員包括武生李桐春、環春兄弟、李鳳翔、武丑吳德貴,老旦馬元亮、小丑周金福、花臉牟金鐸、老生言少朋、金鳴玉、張鴻福、花旦李玉蓉、李薔華,琴師周長華。除了言少朋、李薔華回到中國,其他團員都在台落地生根,不少人也成了復興的開校元勳。

中國劇團曾在美都麗戲院(今國賓)公演,與永樂戲院的顧正秋(1929-2016)打對台,沒多久劇團散班,畢竟那個年代的台灣京劇已很難有私人挑班的空間,連在永樂戲院一演4年7個月(1948.12-1953.6)的顧劇團都不得不解散,僅僅軍中劇團能在國家羽翼下存活。然而,一九五六年王振祖卻以私人之力創辦復興劇校,可以說逆勢操作,藝高人膽大。

復興劇校的演出清一色小孩,在以成年人居多的戲曲舞台獨樹一幟,頗受歡迎,我聯想清初郁永河筆下「肩披鬒髮耳垂璫,粉面朱唇似女郎;媽祖宮前鑼鼓鬧,侏離唱出下南腔」的熱烈景象,許多觀眾一路看著復興小將長歲數、長個頭、長演技。

我比復興「虛」長幾歲,復興一直座落台北,我則住東北部的漁港,如何知道復興?說來歹勢,是因為看了他們演《四郎探母》的小廣告。忘了在哪裡看到這齣戲的演出訊息,但清楚記得當年圍觀的同學眼睛都亮了,「四郎?!」

復興劇校的老戲單。(戲曲學院官網)
復興劇校的老戲單。(戲曲學院官網)

四郎甚麼時候去探母?

那是葉宏甲諸葛四郎系列漫畫風靡全國學童(特別是男生)的年代,四郎與他的好兄弟真平浪跡天涯、行俠仗義。每一段情節都充滿懸疑性,奸黨首領隱藏在政府官僚系統,猜猜「首領是誰?」是當年最大的樂趣之一。四郎為政府軍效力,掃蕩狐群狗黨,很符合「鞏固領導中心」、「匪諜就在你身邊」的時代氛圍。每一部漫畫的最後,常有四郎與真平比肩攬轡的畫面,四郎告訴真平說早就懷疑首領是哪個人,並不厭其煩地解釋原因,比如說《大戰魔鬼黨》的秦將軍、《大破黑蛇團》的山海府知府,他們何時何地何事露出破綻……。

四郎系列從我小學4年級一直延續到高中時期,復字輩或小幾歲的興字輩可能也有一段四郎的歲月。後來我真的看了京劇《四郎探母》,但不是復興的演出,而是家鄉海防駐軍的票戲活動,有看沒有懂。直到台北上大學之後,才時常看復興的戲。因為《四郎探母》,我知道復興第一期能演四郎(老生)的人特別多,葉復潤、曲復敏、崔富芝……他們都是四郎!愛屋及烏,也知道能唱青衣(蕭太后)、花旦(鐵鏡公主)的王復蓉、趙復芬,以及在戲裡演楊宗保(小生)的曹復永。

曹復永飾演的呂布(左)和陸文龍(右)。(台灣戲曲學院提供)
曹復永飾演的呂布(左)和陸文龍(右)。(台灣戲曲學院提供)

私立時期的復興劇校位於北投溫泉路68號,校舍是由廢棄的羽毛廠改裝,用現在的行政術語叫做「閒置空間再利用」,辦學的經費一部分來自王振祖夫婦私蓄,一部分靠募款。1957年3月正式開辦時,除了招收台灣學生,也在「大陸災胞救濟總會」安排下,招收了15名香港「難民」學生,小生曹復永、武生張復健等人都是那時進來復興的。

台灣第一所私人成立的科班-復興劇校北投舊址校門(來源:京劇典藏館)
台灣第一所私人成立的科班-復興劇校北投舊址校門(來源:京劇典藏館)

第一屆復字輩學生在開學之後,陸續有人退學,缺額再招收新生,因此有大復字與小復字之分,總計120人,畢業80人,年齡從1940至1950年出生的皆有,彼此差了一截。復字輩之後是相差7年的興字輩,入學時間是1964年,隔年再招收一批,後又有陸光豫劇學生轉入,於是也有大興、中興、小興之說。1968年入學的「中」字差「興」字三年,「華」字輩後都是每年招生。「(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發揚民族倫理道德,大漢天聲遠播寰宇,河山重光日月輝煌」。光看它的排字,很難不相信台灣是繼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反共抗俄暨文化復興基地。

復興劇校創校前期,用10年時間全力培養復字輩,演出量很大,舞台實戰經驗非常扎實。1962年復興至美國巡迴表演,40名主力多為復字輩,原先只打算演出3個月,卻接著赴中南美洲巡演7、8個月。一整年的海外公演,著實給財務艱困的復興增加不少收入,但人事的矛盾也逐漸浮現。一軍到美洲巡演,留校的二軍也在台灣演出,總是身分、待遇不同,引發20名「留守」的復字輩集體出走。

我稍稍了解復興,就是在私立改制為國立(1968)的年代,但也僅知「復興中華」四代,「傳」字以下就茫茫然了。「復興中華」後來留在京劇圈的人不多,對現在的年輕觀眾而言,幾已成為傳說中的存在了。我這一輩的非梨園行藝文圈有些人聊起復字輩,仍可如數家珍,例如演員之間的戀愛關係(可以曹「復」永與萬「興」民為代表),哪位大名鼎鼎的老生出場之後才發現忘了掛髯口……。

王復蓉(左),王復蓉和兒子陶喆的「霸王別姬」京劇扮相。(百度百科)
王復蓉(左),王復蓉和兒子陶喆的「霸王別姬」京劇扮相。(百度百科)

我從小與復興、探母誤打誤撞,倒也終身受益,長大之後研讀楊家將傳奇,接觸京劇,皆因復興與探母而來。初三、高一時我的皮夾內一直有兩張演員劇照,一張是日本時代劇《新吾二十番勝負》大川橋藏手執武士刀的劇照,另一張是王振祖二女復蓉《貴妃醉酒》著宮裝的劇照。直到今天,《四郎探母》仍是我百看不厭的京劇劇目,看得最過癮的是1969年11月18日晚台視現場轉播的《四郎探母》。

我唸大三那一年,京劇界為了呼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從11月12日起進行10天的聯合大公演,11月12、15、18日三天演出《四郎探母》,由於陣容堅強,場場爆滿,11月18日這場特別停止售票,由台視實況轉播。三場《四郎探母》皆由香港專程來台的杜月笙夫人姚谷香(玉蘭)飾演佘太君(老旦),胡少安、哈元章、周正榮分飾四郎(老生),顧正秋飾鐵鏡公主(花旦)、馬驪珠飾蕭太后(青衣),其他角色略有不同。前兩場的楊宗保是高惠蘭,我看的電視轉播場改換楊丹麗,11月15日扮國舅(丑)的是吳劍虹、王鳴兆,電視場則與12日相同,由周金福、于金驊飾演。

電視實況轉播那一晚,在校外租房的朋友不管懂不懂、喜不喜歡「國劇」,皆來湊熱鬧,擠在二樓房東的客廳看電視。此情此景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回味無窮,48年流金歲月恍如南柯一夢。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