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雄專文:從大敗到大勝的轉折―2020年總統大選的歷史觀察

2020-01-17 05:50

? 人氣

2014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由於受到太陽花學運的衝擊,特別是柯文哲醫師素人從政及「直白」特質的影響,「年輕人」第一次集體踴躍投票,他們的熱烈支持不但把柯文哲送進台北市政府,也出現「柯文哲效應」:協助幾位民進黨縣市長候選人意外當選或更高票當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柯文哲雖一舉讓民眾黨成為第三大黨,要選2024年仍難以樂觀。(陳品佑攝)
2014年醫生出身的柯文哲因年輕人的支持才得以當選台北市長。(資料照,陳品佑攝)

2020年的總統大選,由於蔡英文撐起「反送中」大旗,加上香港因「反送中」而走上街頭的大多為年輕人,經由媒體的大幅報導,台灣的「年輕人」耳濡目染,主政當局又順勢鼓吹「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恐共」情緒,乃在社會上,「年輕人」之間,滋生「芒果乾」(亡國感)的恐懼。在這種氛圍感染下,蔡英文「顧主權」、「護民主」的訴求,對「年輕人」而言,已不再是遙遠的距離,或抽象的名詞,而是有切身的感受,迫切的需求。

1/9和1/10號凱道的造勢大會,我都親臨現場。持平地說,1/9參加的人數大約比1/10多了三分之一左右,但1/9參加的以中年以上居多,而1/10參加的以「年輕人」居多。這兩場造勢大會的現場,也預示著這場選舉的兩黨結構:韓國瑜催出、凝聚也鞏固傳統泛藍基本盤,他把2016流失給宋楚瑜和失望不出來投票的泛藍選民,都找回來了。就這一點而言,韓國瑜對泛藍「無愧」,但他沒有、也無力開拓「新藍海」,而這正是蔡英文在這次大選中獲勝的最大關鍵,她除了鞏固傳統泛綠基本盤之外,更開拓了「新藍海」,她贏得「年輕人」的支持。1/11投票當天及其前一天,在台北車站及轉運站大排長龍準備返鄉投票的,以及投票日當天在各地投票所大排長龍的,多為「年輕人」,「年輕人」成為2020年把蔡英文再送進總統府的決定性因素,一如2014年之於柯文哲一樣。

轉折的影響:

一、民主價值的堅持

蔡英文在當選連任後的第三天,拜訪前總統李登輝,祝賀他98歲生日,一般解讀,此一拜訪深一層的意義是,代表傳承。

就總統直選的意義而言,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都代表著傳承。因為總統直選有其疆界,已實施24年的總統直選,突顯了中華民國具有政府、人民、領土和主權的完整國家要素。以1996年總統直選為分界,以前的中華民國是指舊中華民國,以後的中華民國不論是李登輝時期的「中華民國在台灣」,陳水扁時期的「中華民國是台灣」,或蔡英文宣稱的「中華民國台灣」,都可說是新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第二共和。(馬英九對於這樣的論述應無異議,但他最大的差別,便是他沒有放棄法理上對中華民國憲法所宣示主權範圍的堅持。)

1996年,在第一次總統大選完成後,我以訪問學人的身分,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演講:「總統直選與台灣的民主發展」,我指出:「中華民國在台灣,…由於民主化,所有的公職人員,從總統、國會議員、省市長到地方官員及民意代表,都是經由中華民國人民直接選舉產生,所以這樣一個中華民國,和1949年剛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有著基本上的不同…當時的中華民國,應稱為舊中華民國;今天的中華民國.應稱為新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第二共和」。在結論中我更表示:「台灣人民在共產中國的炮火威脅下,進行了民主,並完成了民主,這應屬於人類資產的一部分:當民主已變成世界性,民主台灣不僅應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也應與國際社會連結在一起。台灣已做好準備,讓民主台灣與國際社會同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