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雄專文:從大敗到大勝的轉折―2020年總統大選的歷史觀察

2020-01-17 05:50

? 人氣

這樣的新中華民國,在勝選當晚的國際記者會上,蔡英文說:「這次選舉顯示,台灣人民希望國際社會,能夠看到我們對民主價值的堅持,尊重我們的國家認同」;並幾度以「中華民國台灣」來形容「我們的國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0年的台灣總統大選吸引三百多位國際人士前來觀察,蔡英文當選連任之後,迄今也收到72個國家與國際組織表達祝賀。蔡英文在當選連任第二天接見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時,第一次表示:台灣和美國「已從雙邊夥伴關係升級成為全球合作夥伴」;並表示台灣「會是全球區域民主發展的關鍵行動者,可以和美國一起為世界帶來更多的貢獻」。這些回應和談話,都預示著台灣將會融入一個正在形成的「新冷戰」國際格局之中。

蔡英文總統與AIT處長酈英傑。(美聯社)
蔡英文總統與AIT處長酈英傑會面。(美聯社)

二、新冷戰的樂章

2007年,史學家Niall Ferguson曾和經濟學家Moritz Schularick造了“Chimerica”(中美共同體)一詞,描述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共生經濟關係,2019年12月4日,他在紐約時報撰文表示:「一場與中國的新冷戰已經開始」。他說這場冷戰,「未來歷史學家會說是始於2019年」。因為「直到2019年,川普政府對中國所持的對抗做法才得到兩黨政策菁英的有效支持,並以引人注目的速度,從一個人的外交政策變成大多數人的看法」。他預估這場新冷戰會「變得更冷」,拉得「更長」,「第二次冷戰是川普總統任期內開始的」,「他可能是製造這場大寒潮的催化劑,但冷戰不是他想停就停的事情」…「它將持續比其任期更長的時間。」

在這種「新冷戰」思維下,中國和美國之間,已由以往的「共生經濟關係」,變成美國的「戰略威脅」和「競爭對手」。如何遏制中國的發展已成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從香港的「反送中」到區議會選舉,到台灣的總統大選,都已成為這場「新冷戰」樂章的組成部分。

川習會、川普、習近平、中美關係、川普訪中、川普亞洲行。
中美關係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日趨競爭。(資料照,美聯社)

蔡英文對於這種「新冷戰」的格局瞭然於胸,她深知撐起「反中」大旗對兩岸關係的衝擊,因此在勝選當晚的國際記者會上,她選擇了低調。面對BBC記者詢問是否該為勝選感謝習近平時,她僅「微笑以對」。這很像1996年,我二度到莫斯科拜訪戈巴契夫,戈巴契夫詢問我有關中國軍事演習對我們總統選舉的影響,我答說:中國似乎變成李登輝的第一號助選員,他也「微笑著點頭」。

同時,她也藉著勝選後的第一次國際記者會,向北京當局提出「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八個字,表示這是「兩岸要重現良性互動,長久穩定發展的關鍵,也是能夠讓兩岸人民拉近距離,互惠互利的唯一途徑。」

當蔡英文揭開「反中」與「恐中」序幕,又以勝利之姿,提出八字真言,緊接著又公布選前引發高度爭議的「反滲透法」,兩岸關係如何從「冷和」、「冷對抗」走向「春暖花開」?有可能嗎?Ferguson說「第二次冷戰」將「更冷」、「更長」,如果這兩個前提成立,作為「新冷戰」的組成部分,如何能使兩岸免於「更冷」、「更長」,將是蔡英文總統第二個任期最牽動全局的挑戰。

*作者為前促轉會主委、前監察委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