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拉麵曾叫「支那麵」嗎?來自戰敗國、被視為勞工料理,後來卻成日本代表

2017-01-08 08:30

? 人氣

日本經濟工業化的過程也衍生出各大城市與製造中心的勞工需求,而這些工人也藉此見識新型態的工作、人種與飲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本在第一次中日戰爭(甲午戰爭,一八九四至九五年)取得勝利後所得到的賠款便是當時日本工業化的一大挹注──相當於一八九三年日本國家預算的四倍之多。猶如一八九八年發生的美西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同樣是西風殘照的帝國勢力(中國)與新興帝國(日本)之間為了重要戰略國(此例為韓國)假獨立的一場戰爭。日本戰勝之後就在國內掀起了工業化活動的熱潮,而都市勞動力的需求增長也強化了各大都市的糧食需求。礦業、製造業、營建業以及運輸通訊業的就業機會漸增,農業部門的就業機會依舊遲緩。這些關於勞動力的改變對於日本飲食製造與消費都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食品加工業在這個時期是工業經濟的主要構成要素,其中又以罐頭製造業為明治時代最早發展的產業之一。世紀交接之初興建而成的全國鐵路也讓食品的運輸更為便利,同時也促進工業食品製造與加工的完備發展。罐頭食品對於軍隊來說相當重要,同時也在一八七七年日本西南戰爭時首次配送到軍隊士兵作為補給。(註007)日軍對罐頭食品的需求更在中日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暴增,期間日本政府在罐頭食品上的花費分別高達二百五十一萬五千七百三十八日圓以及二千三百零九萬九千二百零九日圓,其中多以肉類與魚類製品為主。

一八九○年代出現的時薪工人潮也引起各大城市對餐飲與外食業者的高度需求。根據東京市政廳的一項調查顯示,東京市區於一八九七年時共有四百七十六家正式餐廳、四千四百七十家小型餐飲業者以及一百四十三家茶館。其中尤以鄰近淺草與上野等低薪勞力聚集的地方為最,這些狹小街坊中擠滿了一排排的推車攤販、小吃店與茶館。

當時日本已發展近三十年的工業化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再度受到刺激。歐洲的戰事使得日本有機會在許多亞洲殖民市場取得強權地位,藉此創造蓬勃的出口規模並且全面發展工業製造。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工業輸出從一九一四年的十四億日圓提升到一九一八年的六十八億日圓。日本製造業從日俄戰爭後的十年間就以每年百分之五的高平均成長率快速地成長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更以每年百分之九點三的成長率持續突飛猛進。一九一九年,日本工業輸出(六十七點四億日圓)更是首次超越農業產品輸出(四十一點六億日圓)。

隨著男男女女移居都市並尋找就業機會的同時,他們也發現了推車攤販與中式餐館販售的支那麵。

工業人口在戰爭期間暴增了一百四十萬人,而農業人口則相對減少近一百二十萬人。隨著歐洲戰事爆發而出現的工業輸出成長,促進了東京餐飲業的生意,移入的勞動人口讓這段期間供應中式湯麵的三種餐飲業者開始擴張,也就是――中華料理屋、洋食屋與推車攤販。除了販售存在已近四個世紀的蕎麥湯麵之外,淺草與上野這些人口密集的東京地區也在二十世紀初期出現許多兜售支那麵的日籍攤販。當時這些餐飲體系的主要客群就是那些從鄉下移入都市的勞工或學生,不然就是非得進城受訓的那些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