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法蘭西的反美情結

2019-12-22 07:20

? 人氣

法國總統馬克宏先是批評了北約「腦死」,然後又宣稱俄羅斯與中國大陸不再是北約的敵人。(資料照,AP)

法國總統馬克宏先是批評了北約「腦死」,然後又宣稱俄羅斯與中國大陸不再是北約的敵人。(資料照,AP)

自8月25日刊登了《從反納粹到反赤化》一文後,由於海峽兩岸與中東都發生了許多大事,讓本來想繼續介紹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歷史的筆者暫時把視野從歐洲抽離開來。現在到了年終,終於可以靜下心來繼續向各位讀者們介紹過去70年來西歐人民在美國領導下抵禦共產主義的歷史。但是最近法國與美國關係的緊張,又打破了筆者寫作的步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本來筆者計劃,是先從1945年到1949的希臘內戰,還有1948年到1949年的柏林空運開始講起。但在看到法國總統馬克宏先是批評了北約「腦死」,然後又宣稱俄羅斯與中國大陸不再是北約的敵人,讓筆者覺得有必要調整原先的寫作模式。因為法蘭西共和國這個特立獨行的會員國,不只在北約的歷史上頻頻扮演「絆腳石」的作用,而且還將深深給這個國際組織的未來帶來變數。

馬克宏近年來不斷提出成立「歐洲軍」的概念,展現出與德國攜手合作擺脫北約體系的姿態。因為北約打從1949年成立以來,基本上就是美國向歐洲大陸投射軍事影響力的平台。在許多歐洲國家裡,尤其是以法國還有德國為代表的歐陸國家裡,許多民族主義者認為只要北約繼續存在,或者是北約持續由美國擺布的話,歐洲國家就不會有真正的獨立性。

但是在擺脫北約,或者擺脫美國方面的努力上,法國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比德國還要積極。法國早在1966年,就曾經在戴高樂帶領下脫離過北約,並於美國與蘇聯之間採取等距的外交政策。此舉讓許多美國人難以置信,畢竟法國是在美國的協助下才擺脫了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佔領,結果表現的確比德國還更加敵視美國。

反而德國總理梅克爾,是在馬克宏與川普的衝突中扮演剎車皮的角色。美軍不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光復了法國,就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也出兵救了法國。究竟是什麼因素,讓法國人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都如此反美?想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先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甚至於美國獨立戰爭以前的美法關係史。

拉法葉協助華盛頓打獨立戰爭的事實,讓法國人認為美國一戰與二戰守護法國只是償還歷史債務。(作者許劍虹提供)
拉法葉協助華盛頓打獨立戰爭的事實,讓法國人認為美國一戰與二戰守護法國只是償還歷史債務。(作者許劍虹提供)

法蘭西不欠美利堅

首先,雖然法國人並不否認美國在一戰還有二戰期間的出兵援助,並為在這兩次世界大戰中死於法蘭西土地上的美軍將士保留墓園,但這並不代表他們認為自己「欠」了美國任何恩惠。許多法國人會以拉法葉(Marquis de Lafayette)將軍率領6,000名法國志願兵替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打獨立戰爭為例,反問美國是不是也「欠」了法國人?

所以對於法國人而言,根本上美國人參加一戰與二戰都只是在還當年欠拉法葉將軍的「債」而已。更何況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一方面向法國追討戰爭債務,但是又不允許法國向德國獅子大開口索要賠款,更是大幅增加了法國人民對美國的牴觸。當然法國對美國的反感不是從一戰結束以後才開始,而是要追溯到法國與英國之間更久遠的仇恨。

法國與德國的世仇可以追溯到普法戰爭,與俄羅斯的世仇可以追溯到拿破崙戰爭,與英國的世仇則可以追回到中世紀的百年戰爭,可見英法兩國在歷史上不對盤的時間比和平的時間還要長上許多。拉法葉將軍之所以援助華盛頓打獨立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因,也不過就是法國要向在七年戰爭中擊敗自己的英國討回公道而已。

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雖然法國與英國一度結成了反抗納粹德國的盟友,但是雙方的合作關係並不協調。法軍打了六個星期就投降,讓英國人質疑他們對法西斯的抵抗意志。英國從敦克爾克撤出20餘萬英軍,卻將殿後的法軍通通拋棄,更讓法國人深感自己被盟友刺了一刀。更讓法國人對英國感到深惡痛絕的,則是發生於1940年7月3日的凱比爾港大空襲(Attack on Mers-el-Kébir)。

原來在法蘭西第三共和投降納粹德國,並成立了親軸心國的維琪政權後,法國海軍還握有一支全歐洲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艦隊。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深怕法國海軍艦隊為德國控制,用於執行封鎖英國的任務,向法國海軍司令達爾朗(François Darlan)提議把艦隊開往英國控制區。然而達爾朗出於維護法蘭西民族的自尊,不願意將法國艦隊置於英國人的指揮下,拒絕了邱吉爾的提議。

雖然達爾朗保證,法國海軍不會被用於執行對抗英國的任務,可邱吉爾還是命令皇家海軍以艦載機對法國艦隊停泊的凱比爾港實施空襲。在皇家海軍的空襲之下,法國海軍損失了一艘戰艦與1,297名官兵,另外還有五艘軍艦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此一攻擊事件被視為法蘭西民族的國恥,對英國人的仇視與厭惡也延續到了維琪政府垮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4年後的今天。

即便是反對維琪政府,支持自由法國運動的法國人,都對自己國家艦隊遭到「友邦」攻擊感到難以忍受。筆者過去的一位法國籍同事,他的父親就追隨戴高樂將軍投入與德軍的戰鬥。理應厭惡維琪法國的他,卻仍舊表示英國皇家海軍的飛機殺死了自己的同胞,故所有法國人都難以原諒英軍的行為。可見凱比爾港事件造成的衝擊,並不只限於維琪法國與貝當元帥的支持者而已。

美國終究與英國一樣,是由安格魯-薩克遜民族建立的國家,讓以高盧民族為主體的法國人難以喜歡。更何況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起初還沒有得到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承認。戴高樂在籌組自由法國運動以前,還只是法軍的一位上校而已,地位遠遠不及帶領法國在凡爾登戰役中取勝的一戰名將貝當,羅斯福總統也從來沒把他當一回事看過。

羅斯福對待日本在中國扶持的滿洲國與汪精衛政權,是採取絕對的「不承認主義」,堅定支持蔣中正為中華民國唯一的合法領袖。但是面對德國扶持的維琪政府,羅斯福不只持續外交承認,還派遣李海(William D. Lehay)海軍上將出任大使。因為從羅斯福的角度出發,支持自由法國運動的成效還不如直接策動維琪法國反抗德國。

直到1942年11月美軍發動「火炬行動」(Operation Torch)登陸法屬北非殖民地之際,艾森豪將軍的副手克拉克(Mark W. Clark)將軍思考的仍是如何爭取法國海軍上將達爾朗倒戈盟軍,而不是承認戴高樂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導人。若非來自邱吉爾首相的力挺,根本上就不會有自由法國運動在諾曼第登陸後的發展壯大,更是讓戴高樂覺得法蘭西一點都不欠美利堅。

志願替納粹打仗的法國人所在多有,未必都期待來自美國的解放,圖為在東線戰場參戰的第33武裝擲彈兵師。相較於美國宣傳的自由民主,他們更認同泛歐洲民族主義。(作者許劍虹提供)
志願替納粹打仗的法國人所在多有,未必都期待來自美國的解放,圖為在東線戰場參戰的第33武裝擲彈兵師。相較於美國宣傳的自由民主,他們更認同泛歐洲民族主義。(作者許劍虹提供)

是否所有法國人都期待解放?

戴高樂終究還是靠著反納粹運動起家的法國軍事強人,他或許打從心底裡厭惡美國,但卻不會從根本上否定出兵將德軍趕出法國的英美盟軍。至少對諾曼地登陸這場戰役,戴高樂還是相當肯定的。甚至面對大量法國平民在英美的空襲中死亡一事,他仍認為那是有必要的犧牲。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法國人而言,他們真的認為自己需要被盟軍解放嗎?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找到標準答案,因為大多數法國人在德軍佔領下的生活其實還算不錯。雖然高盧人未必喜歡日耳曼人,但日耳曼人與高盧人終究來自歐洲大陸,比起海上來的安格魯-薩克遜人而言還是比較親近。法國人不只沒有被希特勒列入種族清洗的對象,而且他們還有二戰時的德國人一樣痛恨猶太人,維琪政府甚至還積極配合納粹的大屠殺政策。

尤其是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向蘇聯發起進攻之後,居然有13,400名法國極右翼青年受到希特勒反共主義的號召,向納粹黨組織的法國反布爾什維克主義志願軍團(Legion of French Volunteers Against Bolshevism)投遞履歷,最後有5,800人獲得錄取。深信希特勒是在捍衛歐羅巴傳統價值的他們,踏上了東線戰場的土地,為一統歐洲大陸而奮戰。

以加入過反布爾什維克主義志願軍團的右翼人士為基幹,以推動泛歐洲民族主義為宗旨的納粹黨武裝親衛隊(Waffen SS)又成立了「查理曼大帝」第33武裝擲彈兵師、第8暴風志願旅以及布列塔尼部隊(Bezen Perrot)等武裝,從事反抗共產主義的戰爭。看在這些法國右翼人士眼中,美利堅不只與蘇維埃一樣是「非歐洲」的外來異國產物,而且還是低俗的野蠻人。

從筆者研究二戰中美軍事合作的歷史,就完全可以知道中國人與法國人對美國的態度有什麼不一樣。根據筆者在美國空軍服役的好友Dan Jackson統計,於中國淪陷區上空跳傘或者迫降的盟軍飛行員,只要沒有當場摔死,獲救率幾乎高達90%。而且無論是國軍、共軍還是地方部隊,甚至於汪政權部隊都會對美國飛行員伸出援手。

法國的情況就非常不一樣了,筆者雖然沒有辦法取得統計數字,但可以提供兩段親身經歷給各位讀者知道。一是筆者曾在2001年致信1944年5月6日,在湖北省堅利縣被擊落後,獲得前中共國家主席,時任新4軍第5師師長李先念營救的美軍飛行員本尼達(Glen Beneda)之妻伊利諾(Elinor Beneda),詢問他們如何看待二戰的中國人。

伊利諾為了彰顯中國人救助美國人的大無畏精神,馬上就搬出法國人的表現來做對比。她表示本尼達一位與他同樣駕駛P-51野馬式戰鬥機的好朋友,就在法國上空被擊落。結果救助本尼達好朋友的法國人居然把他出賣給蓋世太保,讓他被送到了布亨瓦德集中營(Buchenwald concentration camp),而且還沒有撐到盟軍勝利就死在了裡面。

第二個例子,則是來自新加坡,參加英國皇家空軍的華裔飛行員陳家海(Tan Kay Hai)。在皇家空軍第2中隊駕駛野馬偵察機的他,於1944年6月29日在法國被擊落,同樣也是被營救他的平民出賣給武裝親衛隊,並送到著名的第三集中營(Stalag Luft III)關押。陳家海比本尼達的朋友幸運一點,利用一次德軍轉運盟軍戰俘的機會跳車並獲得美軍救助,否則下場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可見墜落在法國的盟軍飛行員,遠比墜落在中國的容易遭遇毒手。筆者無意否定也有盟軍飛行員在法國獲救的案例,但是從如此高比例英美飛行員遭出賣的情況來看,發自內心認同納粹黨的法國人在二戰期間應當不在少數。只不過因為盟軍勝利,還有戰後戴高樂政府對納粹合作者的清算,讓這樣的聲音被壓制了下去。

但即便是過了74年,同情貝當與維琪政府,甚至於法籍武裝親衛隊的聲音在法國還是存在。就連馬克宏總統本人,也曾因為肯定過貝當而引發爭議。曾經有武裝親衛隊「查理曼大帝」的老兵,在接受紀錄片訪問時否定了戴高樂對他們「賣國」的指控。該名老兵質疑,全身上下美式軍裝的自由法國士兵,是有什麼資格指責他們「賣國」?

象徵法俄合作的「諾曼第-涅門」番號,如今還保存於法國空軍的編制內,並由裝備飆風戰鬥機的2/30中隊傳承下來,象徵法國空軍與俄羅斯空軍有不下於與美國空軍合作的歷史淵源。(照片來源:法國空軍)
有替德國人打蘇聯的法國人,同樣也有替蘇聯人打德國人的法國人,比如自由法國的「諾曼第-涅門殲擊機團」(Normandie-Niemen Fighter Regiment)就是最後的代表。圖為收藏於南加州奇諾崗名機博物館(Plane of Fame Museum)的蘇聯製雅克列夫(Yakovlev)Yak-3戰鬥機,採用的就是「諾曼第-涅門殲擊機團」塗裝。(照片來源:法國空軍)

或許蘇聯來解放比較好?

近年民進黨操控「美軍轟炸台灣」的歷史騙取政治資本的行為,引起國民黨支持者強烈不滿。他們紛紛以戴高樂肯定盟軍轟炸法國的行為,要求民進黨向法國人好好學習,因為今天取得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地位的法國不會故意找碴說「自由法國政府轟炸自己的國土跟國民」。民進黨的行為固然不可取,國民黨支持者的說法卻也不符事實。

其實怪罪盟軍轟炸法國的法國人所在多有,而且歐美歷史學者針對此一議題也出了多本專書進行探討。美國陸軍退役的作家史蒂芬·艾倫·布克(Stephen Alan Bourque)就針對這個議題,出版了一本名為《超越灘頭:盟國對法國發起的戰爭》(Beyond the Beach: The Allied War Against France)的著作。布克表示出版這本書的動機,是他不解為什麼法國人從來不感謝美國人從德國人手中解放他們。

結果他經過詳細研究後,發現總計有60,000名法國人在諾曼第登陸期間死於盟軍的空襲中,總算瞭解到法蘭西民族痛恨美國人,但是卻說不出口的原因。來自英國的李察·奧佛利(Richard Overy),在他的著作《轟炸機與他們的目標:盟軍對歐洲的空中作戰,1940-1945》(The Bombers and the Bombed: Allied Air War over Europe, 1940-1945)中,對歐洲人的傷亡有更詳細的統計。

奧佛利指出,由美國陸軍航空軍與英國皇家空軍針對歐洲大陸執行的戰略轟炸任務造成了約60萬歐羅巴軍民的死傷。60萬人當中,有40萬人是來自於德國,剩下的20萬人則來自英美兩國誓言解放的其他歐洲國家。而法國人在諾曼第登陸時的死亡,奧佛利也根據蒐集自維琪法國的檔案,列出了從1944年3月到6月的數據。

1944年3月死在盟軍空襲下的法國平民人數為712人,到4月份增加至5,144人,發起登陸前的5月激增至9,897人,到了登陸時的6月則稍微降至9,517人。雖然不少法國人在納粹席捲並統治歐洲的四年間當了幫兇,但是從上面由奧佛利列出的統計數據來看,也不能不說他們沒有為盟軍的勝利付出慘重的代價。當然不是所有的法國人,都認為這樣的犧牲是必要的。

所以每隔五年或者10年,當來自美國、俄羅斯與歐洲各國領袖齊聚諾曼第海灘,紀念諾曼第登陸這場偉大勝利的時刻,同時都還會有另外一批法國平民聚在一起控訴盟國空軍的「濫殺無辜」。立基於戴高樂自由法國運動的法國第五共和政府,雖然不會挑戰盟國的諾曼第登陸論述,但無論是左翼、右翼還是中間路線的法國人,說沒有壓抑對美國的不滿是不可能的。

無論是從戰後馬上成立的第四共和,還是由戴高樂重建的第五共和之角度來看,法蘭西能夠恢復民主制度的一個關鍵原因不只是英美出兵打倒了納粹,同時還在於法國共產黨的游擊隊沒有被允許在德軍撤出巴黎之際奪取政權。而法國沒有變成共產主義國家的一個關鍵原因,在於羅斯福、邱吉爾與史達林達成了法蘭西由英美盟軍解放,蘇聯紅軍不得插手的共識。

可包括筆者前面提及,祖先追隨戴高樂的同事在內,許多法國人,包括反共的自由法國運動參與者認為,或許讓蘇聯紅軍解放巴黎未必比英美盟軍來解放還要差。畢竟羅斯福直到1942年11月發起「火炬行動」以前,都還沒有把戴高樂當一回事看過,但史達林卻早在1941年6月德軍入侵蘇聯之際就承認了自由法國運動。

為了獲取蘇聯的承認,戴高樂甚至還派遣了一批自由法國飛行員參加蘇聯空軍,組織「諾曼第-涅門殲擊機團」(Normandie-Niemen Fighter Regiment)投入東線戰場的戰鬥。法蘭西飛行員與俄羅斯飛行員並肩作戰,參加了解放蘇聯國土的戰鬥。他們摧毀了273架軸心國飛機,還一路支援蘇聯地面部隊打到柏林,獲得史達林頒發的紅旗勳章表揚。

許多法國人相信,憑藉著這段與蘇聯紅軍的特殊緣分,史達林不盡然非要在法蘭西建立共產主義政權不可。後來戴高樂脫離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架構,在美蘇兩強之間推行獨立外交路線,似乎也證明這條路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蘇聯紅軍的戰鬥機與轟炸機可沒有在反攻過程中向法蘭西投過炸彈,讓法國人對蘇聯的好感或許還遠高於英美盟軍。

「諾曼第-涅門中隊」的編制,如今還存在於法國空軍的作戰序列中,並且以飆風戰鬥機為主力,讓人們產生無限遐想。究竟法國有沒有可能進一步脫離美國與英國的聯盟體制,回歸戴高樂時代的等距外交路線?還是法國人甚至可能會與俄羅斯結盟,或者更誇張的是引領整個北約組織與俄羅斯、中共交好,反過來孤立美國?筆者將在結論中做出一些不太成熟的推論,請各位讀者繼續指教。

北約70周年峰會,美國總統川普與法國總統馬克宏針鋒相對。(AP)
馬克宏聲稱俄羅斯與中共不再是北約的敵人,他沒有講出來的潛台詞或許是:「美國才是北約的敵人」。(資料照,AP)

法俄結盟孤立美國的動機

光是一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其實我們已不難看出美國已經惹毛了所有政治光譜的法國人。打倒希特勒並推翻維琪政府,基本上就得罪了右翼。協助戴高樂建立反共政府,並默許部份維琪政府領導人進入戰後法國政府任職,則顯然是得罪了左翼人士。戰後對法國政府在中南半島、蘇伊士運河還有阿爾及利亞戰爭支持的不可靠,則是得罪了中間派。

所以當戴高樂在1958年東山再起,並推行「戴高樂主義」之後,他幾乎在一切國際議題上與美國唱反調。他不只是在1963年退出北約,還在1964年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當然也就意味著與中華民國斷交。接著在1967年的以阿戰爭中,他又故意宣布對以色列實施軍火禁運,以討好與西方世界為敵的阿拉伯國家。

戴高樂去世後,他的繼任者仍持續以給美國找碴為樂,就算是到了2009年法國重返北約組織以後也不例外。川普上台以後,美國重返孤立主義的作風更是讓馬克宏撿到了槍,非要跟美國作對到底不可。相信批評北約腦死,甚至於聲稱俄羅斯與中共不再是敵人的言論,還只是馬克宏與美國作對的開始,而且不會因為川普連任與否結束。

和以法國人突然覺得俄羅斯不是敵人了?從政治光譜出發,法國左派其實從一開始就是蘇聯馬前卒,從來就沒有敵視過俄羅斯。至於二戰時參加自由法國運動的中間派,也只是與法國共產黨為敵,卻從來沒有與蘇聯為敵過。相反的,法國與蘇聯飛行員還一起在東線戰場打擊過納粹。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法國右派對俄羅斯態度的改變。

過去的法國右派極端反對共產主義,甚至為了打倒布爾什維克主義志願參加希特勒的武裝親衛隊,與德軍一起到東線戰場打擊蘇聯紅軍。可是如今以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為代表的法蘭西極右翼民族主義勢力,卻是普丁在法國境內最鐵桿的支持者。尤其是最極右翼,並且多次為維琪法國辯護的老勒朋(Jean-Marie Le Pen)更是普丁的標準鐵粉。

勒朋除了否定猶太人大屠殺外,最爭議的言行就是支持俄羅斯的敘利亞政策。他認為中東需要多一點像阿塞德這樣的強人才能穩住局勢,防止阿拉伯難民大規模湧入歐洲。另外勒朋還認為,美國故意製造敘利亞動亂的目的是為了要搗亂歐洲,破壞歐羅巴文明的統一與團結。與所有陰謀論者一樣,勒朋懷疑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是由美國暗中扶持,用於在歐洲製造動亂。

國民聯盟一如過去的維琪政權支持者,仍認為美國是阻礙歐羅巴民族大一統的野蠻國家,卻特別推崇俄羅斯,又是什麼原因呢?要瞭解這個問題,其實在台灣就能找到答案。以兩蔣時代堅決反共的許歷農將軍為例,他表示自己過去反共的原因在於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共產黨實施共產主義,破壞中華傳統文化。可今天的中共放棄了毛澤東路線,恢復中華文化道統,所以沒必要反了。

同樣的,今天的俄羅斯已經不是往日蘇聯,走的不再是共產主義路線。而且普丁帶領下的俄羅斯,不只恢復了東正教的信仰傳統,還走上了極右翼民族主義道路,看在勒朋等人眼中就是恢復傳統歐羅巴文化的道統。所以他們對普丁強人統治路線的推崇,實在沒有必要感到意外。因為看在他們眼中,普丁不過就是貝當元帥的重現而已。

對於俄羅斯而言,利用法國或者土耳其等北約盟國瓦解北約並不是終極目標。相反的,俄羅斯自從蘇聯解體以來,其實從來沒有放棄過加入北約的意圖,只是在美國維持「Keep the Russia out, the Americans in, and the Germans down」的政策下被強行拒於門外而已。但是對於許多歐洲國家而言,這個政策卻不盡然是公平的,因為俄羅斯顯然比美利堅更符合「歐洲國家」的概念。

為什麼俄羅斯想要加入北約?並不是因為俄羅斯想要加入民主大家庭,而是因為俄羅斯雖然表面上反對美國目前推行的「大西洋主義」,但是其終極目標卻是推行自己版本的「大西洋主義」,把影響力投射到大西洋對岸的北美大陸。何以一個推崇大斯拉夫主義的國家會有這樣的野心?答案顯然意見,因為俄羅斯可沒有放棄「收復」阿拉斯加的想法過。

所以普丁的終極目標,或許是讓俄羅斯入主北約,建立一個新的「Keep the Americans out, the Russians in」的全新遊戲規則。這個遊戲規則不是想建立就能建立,而且筆者相信我們這輩子應該是看不到,但是想要鬆動原本「Keep the Russia out, the Americans in, and the Germans down」的遊戲規則卻並非不可能。但是真的要推動,還是需要來自法國與德國等歐陸國家配合的。

俄羅斯經濟條件不足,缺乏現代化國家治理能力不說,而且在東北歐國家心中的形象更是遠比美國惡劣。若沒有來自德國與法國等傳統西歐國家的聲援,想要贏得歐盟國家的支持幾乎是不可能。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的另外一個前提,是能否得到中共的經濟加持。所以未來「一帶一路」能否推行成功,就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焦點了。

當然對於法國而言,中共與他們更是沒有歷史仇恨,合作起來或許能更加愉快。許多來自大陸與台灣的中華民族主義者,對法德等歐陸國家的好感也是高於英美。在可見的未來內,是否會出現一個俄羅斯、中共與歐陸國家結合的反美勢力,同樣需要我們的密切留意。站在中華民國的立場,若真的出現美國被孤立於歐亞大陸之外的局勢,同樣會是相當棘手的。

象徵法俄合作的「諾曼第-涅門」番號,如今還保存於法國空軍的編制內,並由裝備飆(作者許劍虹提供)
象徵法俄合作的「諾曼第-涅門」番號,如今還保存於法國空軍的編制內,並由裝備飆風戰鬥機的2/30中隊傳承下來,象徵法國空軍與俄羅斯空軍有不下於與美國空軍合作的歷史淵源。(照片來源:法國空軍)(作者許劍虹提供)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