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酸腐不接地氣的不分區名單,暴露國民黨結構性危機

2019-11-18 06:00

? 人氣

至於中常委,在前述畸形的基礎上生長的結構,這次許多的中常委被安排在國民黨的不分區名單,多被斥為「沒有社會代表性」、「不認識」,也說明了國民黨中常委中,很多並不具備與其名號相符的影響力、代表性。此外,在過去威權時代黨國一體的情況下,黨的制度故然是權力中樞,但在民主化以後,民意代表、縣市首長就算擔任中常委,也不可能正常出席會議──浪費時間,如此一來,中常會的影響力、實質討論的意義又進一步被削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除了上述的表決方法、黨員制度等決定了國民黨這個黨根本體制的制度,在國民黨這棟破舊、巨大的大船上,還有許多狗屁倒灶、藏汙納垢的制度漏洞。

舉例言之,在中常會的會議上,有所謂的「主席裁示」(名字就已經非常威權、陳腐),此機制使得國民黨主席在解釋、權釋會議的結論上有很大的空間,很大程度上等於「架空」了中常會上的討論,也由於中常會人數眾多,許多的代表其實也難以實質上議決黨的重要事項、形成共識對抗主席,這也符合了政治學經典的定律「寡頭鐵律」(iron law of oligarchy)──人數越多,決定權就集中在少數人手上。

又例如,民進黨在不分區名單的擬定上,有非常清楚的「提名委員會」,就算是派系利益分配,也清楚的說明了由規則。然而,國民黨呢?國民黨在不分區的提名權上,高度的不透明、由黨主席壟斷。儘管國民黨也有名字類似的「提名審核委員會議」,外界流傳這樣的說法「提名委員會只能看到34位擬好的名單,而看不到所有被推薦人,提名委員會只能為這個名單背書」。姑且不論此消息的真偽,但可以確認的是──國民黨內部有關不分區提名的制度高度不透明、不確定,外界難以知悉。

又或者,倘若從側面觀察國民黨不分區名單的快速變化,從國民黨名單正式公布前的「外流名單」(吳敦義排8),到「13日常會名單」(吳敦義排10)的名單,再到「15日臨時常會名單」(吳敦義排14) ,從這些快速變化──順序可以隨意調動、名單可能隨時會改人可知,名單的順序很大程度上就操之在黨主席的手上,以至於社會各界、國民黨黨內都難以預料名單的內容。從而本文認為,儘管由於是一個民主的政黨,需要架構出各式各樣的提名機制,使提名過程「看似民主」,但這樣的過程其實很大程度上是被寡頭所壟斷的。

20191116-針對不分區立委名單,國民黨16日舉行中央委員會進行同意權行使。(國民黨提供)
針對不分區立委名單,國民黨16日舉行中央委員會進行同意權行使。(國民黨提供)

國民黨不可能提出一個符社會需求的名單,很大程度上,或許可以歸咎於吳敦義黨主席「個人」的自私。

然而本文認為,更大程度上更是「制度」的問題,是這個黨一系列的制度、潛規則、行為模式等等,賦予黨主席的權力太大、太不受監督,倘若主席個人的決策圈、人才庫不足,或是高度不夠,就不可能吸納更具包容性的人才。國民黨的提名機制這麼混亂,那民進黨的提名機制就十分民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