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酸腐不接地氣的不分區名單,暴露國民黨結構性危機

2019-11-18 06:00

? 人氣

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參選人吳敦義、曾銘宗等人出席第20屆中央委員第三次全體會議。(顏麟宇攝)

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參選人吳敦義、曾銘宗等人出席第20屆中央委員第三次全體會議。(顏麟宇攝)

台灣目前最大的在野黨,甚至有可能問鼎執政權的中國國民黨,在11月13日推出其不分區名單,內容充滿爭議性、不知名人物。外界對於這樣的不分區名單,有許多樣的指責、批判,名單的問題眾多,幾乎在各層面都出現漏洞、錯誤,由大的戰略層次到小的技術層次都有錯誤。在國民黨大戰略方面,提名過多爭議性人物,沒有兼顧對學界、弱勢團體(新住民等)、青年的需求;戰術而言而言,也沒有提名足夠的派系人馬使各政治勢力均衡、盡力輔選;技術方面,例如在名單第9名的吳怡玎,就讀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統計學博士,還擔任高盛集團前副總裁,擁有高學歷與專長,卻被列為「中常委之女」。舉目所及,不忍卒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社會上許多臆測、陰謀論都沒有根據

以上的種種問題,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批判、猜測,然而,除了變成說故事比賽,很難說指出問題的真正關鍵。舉例而言,知名的臉書粉專《王立第二戰研究所》就開宗明義指出不分區名單是「韓吳兩人的鬥爭,以吳敦義的全面落敗做結…」。這樣的結論並不意外,因為社會上許多批評者認為韓國瑜在北京進修的經驗、旺中的力挺、對「反送中運動」的含糊其辭,塑造了韓國瑜「親共」的形象,而此名單顯示出「親共」傾向時,將二者連結似乎變得再正常不過。

然而,倘若對於名單內的人事關係稍有了解,很難認為是韓國瑜所推薦的。以13日的名單說明之:倘若真的是與韓國瑜連結甚深的孫大千、鄭世維等為何不在列?這些名單上的有幾人與韓有關係──恐怕很少。另外,又以15日的名單為例,如果此名單真的是韓國瑜所能影響,為何其大將謝龍介甚至被排在安全名單之外?甚至憤怒到必須當晚提出要「參選黨主席」?以上的論理與事實相違背,足見陰謀論、罔顧國民黨權力結構與制度的說法,很難經得起考驗。

20191117-台南市議員謝龍介17日主持立委蔣萬安競選總部成立大會。(盧逸峰攝)
挺韓大將、台南市議員謝龍介的不分區不排名單始終在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之後,彷彿成了吳敦義當選的鐵衛。(盧逸峰攝)

從中國國民黨的「黨制度」出發,探詢問題的根源?

社會上猜測的謬誤,促使筆者去思考「為何國民黨可以提出這麼爛的名單?」這樣一個問題,而光是猜想、憤怒或是自我的偏見,是不足夠的。而分析的途徑、方法又有很多,以下本文試圖從國民黨的「制度」、「權力結構」為引子,蓋因制度會引導、改變人的行為模式;又或者,儘管制度存在,但在國民黨內,許多制度往往淪為擺設。以下本文指出國民黨在現有制度下,根本就不存在提出一個優秀不分區名單的「制度環境」!以下,本文試就兩制度面向,說明國民黨既存的制度問題:(1)表決方法落後;(2)黨員充斥人頭、黨務金字塔不具代表性。最後,本文將比較國、民兩黨的制度,指出在不分區名單的提出上,在國民黨中,權力高度集中,許多「監督機制」淪為花瓶、無效化,使得在制度上黨根本不可能提出一份漂亮的名單。

國民黨的中世紀表決法──「拍手法」

民主政治,非常講求程序,因為沒有了程序,則最終的結果也難以保證公正、充分討論、符合民意分布。在 國父孫中山的時代,就曾經有感於中國人對於開會、表決等民主風氣的不彰,因此撰寫《民權初步》。然而,國民黨人自詡為「國父傳人」,殊不知早已被封建、宮廷文化習染,民主三十年至今尚未從大夢中醒來!

國民黨黨務運作中最重要會議,莫過於「中常會」,然而劇本文所知,國民黨中常會的表決方法,經常是「鼓掌通過法」,而不是實際的表決,也才有了此次「不分區名單風波」中,多位中常委離席的狀況──否則如果留在議場,根本沒有表決機會,一起拍手等同於為名單「背書」。長此以往,國民黨習慣用拍手的方式,掩蓋、假裝看不見分歧的意見,民主風氣中的討論、包容異議都不存在。黨,變成一言堂。以這次的不分區名單表決而言,據本文消息來源,就是在拍手聲中通過的。

20190109-國民黨中常會邀請政策會執行長江啟臣,進行立法院黨團與執政縣市政府合作協調專案報告。(蔡親傑攝)
國民黨中常會「異見」甚少,鼓掌通過議案則是常態。(資料照,蔡親傑攝)

黨員充斥人頭、沒有社會代表性

國民黨的黨員中,充斥這大量被作為黨內投票、黨內權力競逐工具的「人頭黨員」。這些政治人物、派系大老,不用付出很多的金錢(一年200元),就可以支付大量黨員的費用,以作為在黨代表、中央委員選舉時的兵馬。「黨員」,變得不再是以認同黨的綱領、路線,而是變成直銷、老鼠會而每到了選舉,各種集體入黨亂象橫生。如此一來,不知道三民主義是「民族、民權、民生」的現象比比皆是。這是由於養黨員人頭的成本低、黨員在黨內決策事務中佔有一席之地所交織出來的投機現象。

人才甄補出現狀況,使得國民黨的社會形象,逐漸被定義是老人的、封建的、保守的,進而吸引不到年輕的選民、黨員加入,復加上青年向上流動的困難,使得國民黨不斷陷入負面循環。

黨務金字塔「金字塔」與社會脫節

在上述黨費低、入黨不久就可以有權利投票等鬆散的黨員權利義務規定下,在黨員基礎上生長、競選的黨代表、中常委,更是一步一步扭曲。

筆者在2017年時,曾經在一場演講活動中,見證「中央委員選舉」的亂象,從此形塑了國民黨中「社會賢達」在我心中的形象:「競選中央委員時,所有使出渾身解數遞名片、寒暄,以期待達到換票的結果。結果是,在演講時由於國民黨的這些政治人物傾巢而出,演講座位的後排全部都是黨代表在互遞名片社交、討論票夠不夠,以至於講者的演講受到極大干擾,根本很難進行下去。」以上是我曾經側面觀察到的「中央委員選舉」亂象。在我觀察到的競選過程中,沒有理想、制度、專業的討論或是說明,更多的是把國民黨當成是一個社交場合、擴展影響力的工具。

至於中常委,在前述畸形的基礎上生長的結構,這次許多的中常委被安排在國民黨的不分區名單,多被斥為「沒有社會代表性」、「不認識」,也說明了國民黨中常委中,很多並不具備與其名號相符的影響力、代表性。此外,在過去威權時代黨國一體的情況下,黨的制度故然是權力中樞,但在民主化以後,民意代表、縣市首長就算擔任中常委,也不可能正常出席會議──浪費時間,如此一來,中常會的影響力、實質討論的意義又進一步被削弱。

除了上述的表決方法、黨員制度等決定了國民黨這個黨根本體制的制度,在國民黨這棟破舊、巨大的大船上,還有許多狗屁倒灶、藏汙納垢的制度漏洞。

舉例言之,在中常會的會議上,有所謂的「主席裁示」(名字就已經非常威權、陳腐),此機制使得國民黨主席在解釋、權釋會議的結論上有很大的空間,很大程度上等於「架空」了中常會上的討論,也由於中常會人數眾多,許多的代表其實也難以實質上議決黨的重要事項、形成共識對抗主席,這也符合了政治學經典的定律「寡頭鐵律」(iron law of oligarchy)──人數越多,決定權就集中在少數人手上。

又例如,民進黨在不分區名單的擬定上,有非常清楚的「提名委員會」,就算是派系利益分配,也清楚的說明了由規則。然而,國民黨呢?國民黨在不分區的提名權上,高度的不透明、由黨主席壟斷。儘管國民黨也有名字類似的「提名審核委員會議」,外界流傳這樣的說法「提名委員會只能看到34位擬好的名單,而看不到所有被推薦人,提名委員會只能為這個名單背書」。姑且不論此消息的真偽,但可以確認的是──國民黨內部有關不分區提名的制度高度不透明、不確定,外界難以知悉。

又或者,倘若從側面觀察國民黨不分區名單的快速變化,從國民黨名單正式公布前的「外流名單」(吳敦義排8),到「13日常會名單」(吳敦義排10)的名單,再到「15日臨時常會名單」(吳敦義排14) ,從這些快速變化──順序可以隨意調動、名單可能隨時會改人可知,名單的順序很大程度上就操之在黨主席的手上,以至於社會各界、國民黨黨內都難以預料名單的內容。從而本文認為,儘管由於是一個民主的政黨,需要架構出各式各樣的提名機制,使提名過程「看似民主」,但這樣的過程其實很大程度上是被寡頭所壟斷的。

20191116-針對不分區立委名單,國民黨16日舉行中央委員會進行同意權行使。(國民黨提供)
針對不分區立委名單,國民黨16日舉行中央委員會進行同意權行使。(國民黨提供)

國民黨不可能提出一個符社會需求的名單,很大程度上,或許可以歸咎於吳敦義黨主席「個人」的自私。

然而本文認為,更大程度上更是「制度」的問題,是這個黨一系列的制度、潛規則、行為模式等等,賦予黨主席的權力太大、太不受監督,倘若主席個人的決策圈、人才庫不足,或是高度不夠,就不可能吸納更具包容性的人才。國民黨的提名機制這麼混亂,那民進黨的提名機制就十分民主?

民進黨的提名制度:權力分散、派系分贓的排他性制度

在民進黨方面,從目前確認的名單可知,民進黨的名單毫無疑問是一個「派系分贓」的結果。從民進黨的決策機制觀之,有明確的「提名委員會」,並由黨主席召集此一黨內跨派系的委員會。

很難說民進黨的不分區提名機制有多麼的包容(inclusive),或是容納了多大的社會多元性──就算有,很大程度上也是政黨所包裝出來的。但縱使民進黨的制度也是由派系所壟斷的、把持的,但其所具備的包容性,也遠較國民黨高,至少民進黨的機制使得黨內不同的派系得以「分配」,使得各派系都有動機輔選、動用資源,而不是像國民黨一般提出沒有代表性、沒人認識的名單。總而言之,民進黨的制度也是一個排他性制度,只不過權力集中的程度,遠低於國民黨而已。

外界頻傳蘇貞昌試圖阻擋「正國會」派系的游錫堃爭取立院龍頭,就是民進黨派系鬥爭的證據。

結論:國民黨今日的,面臨制度性、結構性危機

綜上所述,國民黨面臨今日的問題,使得支持者一再失望的「其中一個」重大原因就是「制度」。國民黨人先天的不良── 威權專制40年、一黨獨大近半世紀養成的惰性;附加上前述種種制度的存留,都使得國民黨難以適應民主時代、即時回應民意。

國民黨人乃至於社會各界,或許可以用簡單的「批判吳敦義個人」來解釋不分區名單的糟糕,但那遠遠不是事實的真相,應該設想的是,只要國民黨內的制度再不夠透明、發揮實質的功效,則無論任何人黨主席,都有自私自利、塞自己人的打算,這是人的天性。

國民黨如果想要贏取國會過半、奪回執政權,乃至於推動任何一項的社會重大變革,恐怕最需要先反躬自省、「先刮自己的鬍子」,否則無異於一個不會走路的人奢求去跑、跳。而歷史留給國民黨人的時間,恐怕已經不多了。

*作者為台大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