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恩觀點:不必放大「假訊息」對選舉之影響

2019-11-10 06:50

? 人氣

結論

「假訊息」是人為刻意製造出來的一種政治性工具,無論它的來源是否涉及外國勢力(就像Trump競選美國總統時有俄羅斯的勢力介入),或是否與特定意識形態的群體密切相關(例如右派群體或民粹主義群體),真正導致「假訊息」得以發酵和影響民主國家選舉結果的關鍵是政府讓人民漸漸不感信任。事實上,Trump的勝選或歐洲若干民主國家的右派勢力得以在選舉中崛起,幾乎都與該國經濟受挫有關。當然,這裡的「經濟」是一個不太精準的表述,在某些國家可以指涉整體經濟的表現,在有些國家則恐怕要以人民個體經濟條件的變化來看。無論如何,經濟變差這個事實在一個容易因為政黨競爭而產生對立意識的民主國家裡,成為滋養「假訊息」的沃土,特別是讓在野的政黨透過「假訊息」去煽動民眾向政府的權威提出挑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9年11月1日,美國總統川普形容政壇對手是「狗」(AP)
美國總統川普(AP)

面對這樣的現象,同樣身為民主國家的台灣應多少有所感受。因為我們確實體會到「假訊息」在選舉過程中極化不同政黨間的對立,也同時讓不同政黨的支持民眾彼此間欠缺包容性。然而,有幾點是值得台灣在迎接2020年總統與立委選舉或是日後其它重要公職選舉時注意之處。首先,「假訊息」與政黨對立的現象已是許多民主國家的通病,所以民主國家的政府可以考慮用合作的方式來共同解決或相互支持對方解決這個問題,不要再孤軍迎戰。其次,「假訊息」的製造或使用者並非當然的享有競爭優勢,導致「假訊息」對選舉結果產生影響的關鍵是人民對於政府的經濟政策(或其它相關措施)欠缺信心,而這一塊是民主國家主政者要認真克服的問題,也是有待研究的課題。最後,不是所有民主國家的選舉都會被「假訊息」影響,歐洲的德國就幾乎不受影響;而即便是美國,也有一些經驗性的研究顯示,「假訊息」對選舉的影響力被誇大了。

有鑑於此,台灣毋需過度擔心或甚至放大「假訊息」對我們民主現狀和未來發展前景的衝擊;相反地,真正值得政府與人民嚴陣以待的是如何妥善因應全球化對我國造成的各種經濟衝擊,並能設法降低人民經濟受挫的損失。另一方面,民眾要設法提升自我公民意識,懂得對所接收的資訊進行過濾及判斷,德國民眾在這方面的表現頗值借鑑。

*作者為中興大學國政所副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