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總理哈里里的辭職,能否拯救宗派主義下的黎巴嫩?

2019-11-10 07:00

? 人氣

此外,2015年垃圾示威中還存在另一股被忽視的沉默力量-工人階級。當年內戰結束後,哈里里採用新自由主義基調的經濟重建計畫,以犧牲工農權益為代價,扶持金融與建築產業,但又凍結工人工資,形同將從國家的重建成本社會化,工人境遇因而每況愈下;而黎巴嫩的非正式雇員、小企業比率又極高,導致工人難以組成工會為自己爭權,只能默默承受長年的剝削。故當2015年的貝魯特燃起示威之火時,工人們難掩振奮之情,紛紛趕赴現場,然現實卻狠甩他們一個耳光-由學生、青年、菁英主導的示威核心根本不願接納工人勢力,除了因彼此議程不同外,多少也有點貴族情結作祟。最後工人再度被邊緣化,只能默默離場,繼續回去過被壓迫的苦日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上雖是四年前的街頭樣態,但到了2019年的黎巴嫩,同樣的示威權力結構仍持續作用。在黎巴嫩的社群媒體上,往往可見人們po出抗議者手持iPhone 11、身穿潮服的圖片,底下還會附上幾句嘲諷之語,意指「這麼有錢卻上街裝窮」。倘若此次示威結構仍無法超脫過往宗派主義的束縛,那麼其發展軌跡也很容易預測,大抵就像2015年的示威-前幾個月各方會師,同仇敵愾,空前團結;接著宗派主義就會生效,一般學生於是紛紛離場;不必仰賴Za'im制的菁英學子們會再苦撐一下,最後也是散得無聲無息。

何去何從

黎巴嫩政壇的宗派衝突雖嚴重,但並不代表政治人物們就對此次示威喜聞樂見。由黎巴嫩應對2015年示威的經驗可知,儘管「3月8日聯盟」與「3月14日聯盟」的派系鬥爭激烈,並有持續兩極化的趨勢,但所有互動都可視為對宗派主義的默許;而示威這種結果難料的事,反而才是執政當局最大的敵人。故這兩大聯盟儘管平日水火不容,但在化解示威人潮上,卻永遠存在合作空間。早在哈里里辭職前,原本與其派系相左的真主黨領導人哈桑.納斯拉拉(Hassan Nasrallah)便公開表示,示威就是外國政府意在顛覆黎巴嫩執政當局的國際陰謀,一旦總理被逼辭職,黎巴嫩恐陷萬劫不復的境地。

從示威者的角度來看,此次公民崛起,或許是讓黎巴嫩擺脫宗派主義的關鍵第一步,只要一步步來,黎巴嫩就能逐漸過渡到公民治理的階段。而若由歷史軌跡觀之,此時的黎巴嫩或許就如示威者所說的,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期,但卻有很大的機率重蹈覆轍,進而重演2015年示威人潮自行散去、2017年總理策略性辭職又反悔的戲碼。哈里里的辭職,從來不是這次示威的關鍵,整個宗派主義已根深蒂固紮在黎巴嫩的社會結構中、烙印在歷史骨血上,哈里里不過是拼圖的一角,黎巴嫩的轉型之戰,得看示威者的權力結構變化,以及執政當局聯盟的調整意願,前頭的路,還很漫長。

*作者為《中東研究通訊》專欄主筆。本文由《中東研究通訊》公眾號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燕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