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觀點:以集會與民調預測選舉,都有誤差

2019-11-01 06:50

? 人氣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場子熱民調低,但民調與造勢都有誤差。圖為韓國瑜中壢造勢。(顏麟宇攝)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場子熱民調低,但民調與造勢都有誤差。圖為韓國瑜中壢造勢。(顏麟宇攝)

以造勢集會與民調預測選舉,均有誤差。今年許多坊間民調公司,加入想當然耳的手機民調、與年齡加權,其實違反科學原理,反而擴大誤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許多人懷疑當前坊間民調作假,可能並沒有作假,而是想因應:手機流行、年輕受者偏少,以直覺錯誤的方法處理,造成相反效果。

就臺灣長期已存在的「53237選民結構」以及「取用行為S-型曲線」觀察,到2020只剩極短的時間有可能影響選民「改變投票」,而選舉勝負更取決於「去不去投票」。

掌握大眾與自媒體者,可改變15%選民,蔡英文領先;擅長群眾集會者,可改變10%選民,韓國瑜較優;而另有15%的選民不一定會投票,如果選情有感動的力量,較可能去投票,且較多投給藍營。而長期一面倒的錯誤民調,卻會導致不投票,則有利於綠營。

如何找到可改變的選民?最理想是採用科學民調,否則,歷史區位資料也可提供相當參考。

民調前的5種選舉預測法

臺灣選舉預測研究,是由本文筆者的團隊於1983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首度在聯合報推出。但在推動調查法作為選情預測之前,已經存在其他選舉預測的方法,包括:

1.國民黨的組織動員、兵棋沙盤布局法。

2.地方派系,如當年蔡辰洲的金融動員法。

3.當時黨外的檳榔攤樁腳法。

4.媒體的野臺集會估人頭法。

5.政論家的政治觀察法。

以上方法並非完全沒有預測力,甚至有些久任其事的人還推導出「動員參數」,譬如國民黨兵棋法,有「1藍旗﹦3票」論,而蔡辰洲的競選中心有「3套鍋寶、或5個登機箱﹦1票」的估票法等。

但它們都是在封閉社會中,資訊接觸少、人際連繫重的長期習慣反射行為。而1983年選舉是蔣經國開始臺灣民主化工程的里程碑,因為:

一、首度開放大規模的中央民意代表改選。

二、首度有強力具反對政黨性質的組織(黨外中央後援會)加入競爭。

三、首度國民黨調整提名策略,開啟「吹臺青」與「形象牌」時代。

四、首度默許民調登上媒體,且打破「兩報」之「3版頭條」禁忌,公開調查公布原屬被封口的主題,如:萬年國會、臺獨(當時名稱為「自決」)、戒嚴…等。

在大環境的百花齊放之下,民意潛在的S-型發展產生變更,以臺北市8席立委為例,傳統的5種預測方法均認為國民黨與黨外的席次比是:6:2,或5:3,結果卻是7:1,尤其是名次全部失準,被認為鰲頭的和落選的剛好完全相反,被稱為史上第一次選舉大黑馬。

獨有當時首創的民調預測,在席次和排行上均正確,也因此逐步形成民調預測一枝獨秀的現況。

20191031-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31日至中壢華勛公園造勢,韓粉支持者熱情揮舞國旗。(顏麟宇攝)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所到之處,支持者無不熱情蜂湧,但不能保證當選。(顏麟宇攝)

野臺集會:場熱不一定當選

當時媒體預測最常用的為野臺估人頭法,就是現在的集會造勢。那時臺北最熱門的2個搭野臺點,一個是龍山寺廣場,另一個是臺大校門廣場。

攝影記者會在遠方照像,回來分析相片:廣場站滿是一級、可勝;周邊道路牆上也塞滿是二級、必勝;附近建築陽臺窗口都擠滿是三級、大勝。

當時場子最熱的是康寧祥,照片一看,超過三級,連屋頂上都爬滿了人,而國民黨有些候選人,連半場都不滿。所以,各方都認定康寧祥「坐二望一」,除了金融大王蔡辰洲外,沒有敵手。

結果,康寧祥落選;而被看好第一的蔡辰洲,也只有第四名。

「場熱不一定當選」,即使熱度相差懸殊也如是,康寧祥是史上第一個重要範例!

主因是社會變遷,當時資訊封閉,想要「聽過癮」,就必須去康寧祥的場子。其實龍山寺與臺大校門也不大,不到一萬人聚集,相片看起來就驚天震憾了。但即使來聽的人,全部投給你,距離當選還很遙遠。

現在建設進步,集合場地大了很多,但理性上必須認知,出席群眾距離選總統的門檻差得更遠。

但為何康寧祥之前,野臺集會是相當有效的估票法?從前政府掌控或足以影響大多數的媒體,使選民在黨國資訊籠罩下,想找一個出口。

今夕何夕?或許也有新的啟發。

有關1983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與傳統選舉預測5法的進一步資訊,請參考:

1983 立委選舉預測:臺灣史上首度選舉民調與選舉預測

20160423-「轉型正義與法律」學術研討會.第二場.康寧祥(台灣亞太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明仁攝)
1983年的增額立委選舉,康寧祥(現任台灣亞太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創下場子熱到爆却落選的紀錄。(陳明仁攝)

今年民調為何可能擴大誤差?

坊間民調習慣宣稱「誤差為正負百分之3」,但以去年2018選舉的43個封關預測為例,沒有任何一個民調與主要候選人的真實得票,都在民調宣稱的正負百分之3之內。有37個民調,即86%的民調與至少一位主要候選人的誤差在百分之10以上,亦即並無可參考之價值。

筆者已在「風傳媒」上,以「自己動手實驗分析」法,展示了坊間民調公司,因綁在同一套調查系統上,而必然共同出現的錯誤。

請參見:吳統雄觀點:2018選舉封關民調0正確,如何避免錯誤預期與國家災難。以下簡稱「民調0正確」一文。

今年民調為何可能擴大誤差?因為今年起許多民調公司,多作了2件事:加入手機民調、與對年輕受訪者加權。

手機民調:清冊扭曲

在「民調0正確」一文中已說明,為何由少數樣本可以猜出全體?必須「過5關」與符合200項條件。

第一關就是抽樣必須達成「隨機性/等機率性」,也就是必須掌握「完整母群清冊」,亦即必須擁有所有選民的電話號碼。

市話的實體清冊有困難,但還可以使用「隨機數技術」設計虛擬母群清冊。

但當前對手機,並無法設計虛擬清冊。所以民調公司的手機號碼無論是自己收集的、或是買來的,都是不完整的。

而政黨委託的民調,經常是由政黨提供手機號碼,其間可以「處理」的空間就非常大了。

「民調0正確」一文已經證明,一般的坊間民調平均誤差其實在正負10%以上,加入手機,直覺上是想接觸手機使用者,但事實上是降低「隨機性/等機率性」,一定會更擴大誤差。

筆者團隊的手機民調作法是:找到指定受訪者,如果受訪者不在家,請家屬告知受訪者的手機號碼。

對年輕受訪者加權:顛倒結果

對年輕受訪者加權的直覺原因是,中外民調都有「在家男性偏少、年輕人偏少」的現象。所以就將樣本的性別、年齡,依據普查資料加權。

但長期研究顯示,年輕人投票的比例本來就比較低,而去投票的通常意識型態比較鮮明、政治態度積極度超過同儕。

即願意回答選舉民調的是年輕人的少數,但經過加權後,他們變成假的多數,更提高了年齡層的影響力,造成巨大的扭曲。

舉一個假設的簡化例子如下:

若總選舉人為100人,投票率為69%(前3次選舉投票率均約66%,總統選舉會提高),按人口普查資料平均分為:高、中、低3層,則下表中的數字正好等於百分比。

若母群、即真實結果如左欄,甲候選人實以36:33,勝乙候選人。

坊間民調由於視覺上,發現低齡層受訪者偏少,於是主觀認為要把年輕人加權如右欄,變成甲候選人反以31.17:37.83,落後乙候選人。

選民結構表。
選民結構表。

以上是以全體選舉人為分母的標準化百分比。

一般民調與新聞是以投票人為分母,則:

甲候選人事實勝選3%以上,但坊間民調反以45.17:54.83,大幅落後乙候選人近10%。

未達科學標準的坊間民調誤差 + 手機民調誤差 + 加權誤差,其互動誤差有可能超過10%、甚至20%。

科學民調耗時不易

科學民調就是要達成最低隨機性/等機率性的樣本,實務上就不能換樣本,調查一輪最少要4周以上。

美國有一本著名統計書上,第一句話就是:統計是天書。一般人、甚至不少教統計的人也不了解其所以然,又與當前1到3天就要結果的習慣不合,不容易推動。

53237選民結構:解釋歷年選舉

「53237選民結構」是臺灣近40年來的穩定投票結構,發現選民分作「主動」和「被動」投票 2類,

假設總共 20人,每類10人,則:

一、主動投票類10人分作

5(25%)維持現勢群:意識型態+現勢利益。

3(15%)反現勢群:意識型態+反現勢利益。

2(10%)可變群:根據自己感受的候選人形象。

二、被動投票類10人分作:

3(15%)搖擺群:投社會形象人多的一邊。

7(35%)疏離群:不投票。但其中有最多15%的輕疏離群,如果發生危己/危機事件,有可能去投票。

以上充分解釋過去連3屆選舉,投票率均約66%,而史上僅有2次投票到達80的原因。

20191027-總統蔡英文27日出席台北客家義民嘉年華。(盧逸峰攝)
總統蔡英文造勢場子冷,無法與她的民調數字相比。(盧逸峰攝)

取用行為S-型曲線:錯誤的民調有可能影響選情

「取用行為S-型曲線」是發現選民很難改變態度,改變須要漫長的時間醞釀,唯一旦形成「陡轉點」則會發生豬羊變色式的大翻轉。

基於正反「意識型態」投票的2群,可改變性極微,長期追蹤調查發現,30年大約才轉變5%,綠意識型態群超過藍意識型態群。

可變群與搖擺群,有可能隔屆改變投票對象;輕疏離群的投票對象很好預測,而是有沒有足夠的感動與激情去投票。

過去發現,改變最少需要8周,如果沒有創造「陡轉點」,選前8周,選情已定。

但輕疏離群會因為極重大危機事件而發生衝動投票,臺灣史上只發生過一次,即2004之「319槍擊事件」,受影響者雖然只有2%,但足以顛倒選舉結果,也是臺灣史上唯一在選前8周內翻轉者。

有4群選民在相對較早之前,就已經作好選擇,反而是輕疏離群決定最後的選舉結果。

錯誤的民調可把真正只有3%勝負的選情,導出成10%以上的差異,社會氛圍選情一面倒,很可能使輕疏離群放棄投票,影響結果

319槍擊事件至今仍是懸案,藍綠各持一詞,當年推測的嫌疑犯也已經離奇死亡,但不論是政治操作還是黑道尋仇,這場發生在選前一天的槍擊案確實地影響了投票結果。(圖/維基百科)
319槍擊事件至今仍是懸案,藍綠各持一詞,當年推測的嫌疑犯也已經離奇死亡,但不論是政治操作還是黑道尋仇,這場發生在選前一天的槍擊案確實地影響了投票結果。(圖/維基百科)

各陣營的勝選戰略

有史以來的選戰都是打運氣戰、或「天才與靈感」戰,史上曾經發生過的黑馬戰役,都是候選人的「天才與靈感」剛好與科學分析相同。

科學分析戰就是因應「53237選民結構」與創造「取用行為S-型曲線」,可歸納為「勝選6策」:

形象可塑不可造

.安撫意識型態相同者

.不理意識型態不同者

.親身接觸可變群

.長期媒體經營搖擺群

.激勵輕疏離群‧不惹重疏離群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在2014年,就將高雄市可翻轉之區里,告知藍綠2陣營的:總統、院長、與部長級人士,當時無人採用。

而2018的韓國瑜根本不知道,憑著「形象可塑不可造」的天才潦落下去拼,所勝地區與筆者預測百分之百相同。最具指標區是選前人人認為王派基地林園區會大勝,結果仍如筆者預測而不勝。

競選時間已經不多,亂槍打鳥、重複同溫層、頭撞銅牆鐵壁,效率均不彰。要把子彈用在對己方較可能改變、陡轉的地區。

蔡英文長期掌握大多數大眾與自媒體,占有包覆搖擺群優勢,但操控媒體如果形成壓制言論自由的「炸膛」,反而會激出輕疏離群投票。

韓國瑜擅長群眾集會,宜主攻可變群、輕疏離群,只炒韓粉區,無法排除成為康寧祥第二。

長期一面倒的錯誤民調,易導致不投票,有利於綠營。藍營要有高妙的感動力量,才能拉平。韓國瑜與柯文哲其實都有相同的天才與靈感,但由於媒體量上的巨大差異,使兩人完全相同的事件,在媒體上表現出來的評價變成完全相反。

如何找到可改變的選民?最理想是採用科學民調,否則,歷史區位資料也可提供相當參考。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臺灣第一個選舉預測團隊主持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