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登山專文:曾經海上驚《雷雨》,滬劇電影展風華

2019-10-17 05:50

? 人氣

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我始終認為有兩個「天才型」的作家,一個是張愛玲,一個是曹禺。他們都在二十出頭就以處女作而驚艷文壇,〈沉香屑:第一爐香〉、《雷雨》一出手,就風華絕代,萬眾矚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九九三年的冬天,在北京復興門外大街的副部長級公寓,我見到曹禺老劇作家,雖然久病但精神仍見清爽,談論間,我突見他臉上的光彩,就如同他晚年只要提起世界級的戲劇大師、天才、巨人們,他就神采飛揚,喜不自禁!說不盡的莎士比亞、奧尼爾……。而我則跌入回憶中,在大學時代第一次看《雷雨》劇本,是那麼富有文學性的寫法:詩的對話、詩的獨白、有聲的臺詞、無言的動作,營造出讓人一讀再讀的巨大魅力,久久無法自已。

左起:蔡登山,雷驤,傅光明。1993年冬,攝於北京曹宅。(作者提供)
左起:蔡登山,雷驤,傅光明。1993年冬,攝於北京曹宅。(作者提供)

當年年僅二十三歲的清華大學外語系三年級的曹禺,以天縱之才寫下了《雷雨》,一年後的一九三四年七月,發表在巴金主編的《文學季刊》。同年十二月二日,《雷雨》在浙江上虞的春暉中學首演。次年四月,在日本東京神田一橋講堂演出,同年八月天津市立師範學校孤松劇團在該校大禮堂演出,從此震驚整個文壇,名作家茅盾有「當年海上驚雷雨」的讚嘆,名評論家劉西渭(李健吾)稱之為「一齣動人的戲,一部具有偉大性質的長劇」,法國文學翻譯家黎烈文說:「虧了它,我才相信中國確乎有了『近代劇』,可以放在巴黎最漂亮的舞台上演出的『近代劇』」,而名報人曹聚仁甚至認為一九三五年,從戲劇史上看,應該說是進入了「雷雨時代」。

曹禺在給他的傳記作者田本相的一篇未發表的手稿中說道:「寫《雷雨》大約從我十九歲在天津南開大學時動了這個心思。我已經演了幾年話劇,同時改編戲、導演戲,接觸不少中國和外國的好戲,雖然開拓了我的眼界,豐富了一些舞臺實踐和作劇經驗,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無人煙的沙漠裡,豪雨狂落幾陣,都立刻滲透乾盡,又乾亢燠悶起來,我不知怎樣往前邁出艱難的步子。我開始日夜摸索,醒著和夢著,像是眺望時有時無的幻影。好長的時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從石巖縫裡生出一棵蔥綠的嫩芽——我要寫戲。……」

曹禺與張愛玲是兩個天才型作家,他們都在二十出頭就以處女作而驚艷文壇。(維基百科)
曹禺與張愛玲是兩個天才型作家,他們都在二十出頭就以處女作而驚艷文壇。(維基百科)

曹禺又說:「寫《雷雨》是一種情感的迫切需要。」「宇宙正像一口殘酷的井,落在裡面,怎樣呼號也難逃脫這黑暗的坑。」為了表達作者鬱熱、憤激情緒、甚至恐懼心理,於是《雷雨》的文本呈現的是尖銳的衝突、讓人喘不過氣的情節及懸念。

《雷雨》是一齣四幕悲劇,敘述了兩個家庭、八個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內展開了周、魯兩家前後三十年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偽善的資本家周樸園,受新思想影響的單純少年周沖,被冷漠的家庭逼瘋和被愛情傷得體無完膚的女人蘩漪,對過去所作所為充滿罪惡感、企圖逃離的周萍,還有意外歸來的魯媽,單純幻想著愛與被愛的四鳳,受壓迫的工人魯大海,貪得無厭的管家等,其實悲劇早已潛伏在每一句臺詞,每一個伏筆中,直到最後時刻才爆發出來,化作一場傾盆雷雨,無比強烈的震撼了每個人的靈魂。

《雷雨》不僅轟動國內,還享譽海外。日本不僅在一九三五年就公演《雷雨》,並在次年出版日文劇本。同年,戲劇家姚克也把《雷雨》譯成英文並出版。一九四四年《雷雨》被譯成朝鮮文,並在漢城連演七十場。同年《雷雨》也譯成越南文,在越南公演。與此同時,「中國旅行劇團」先後在天津、上海、南京演出《雷雨》。一九五四年六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雷雨》,導演夏淳,演員有鄭榕、朱琳、蘇民、于是之、沈默、呂恩、胡宗溫、董行佶、李翔等。一九九九年十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再次重排《雷雨》,導演夏淳,主演演員有鄭榕、顧威、朱琳、周鐵貞、韓善續、濮存昕、鄭天瑋、龔麗君。《雷雨》是北京人藝的保留劇目,三代演員演出歷時五十餘年,歷久不衰。

電影《雷雨》劇照。
電影《雷雨》劇照。

除此而外《雷雨》曾多次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劇,分別是1938年、1957年、1961年、1984年、1996年、1997年(電視劇)、2006年(張藝謀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改編自《雷雨》)、2014年(《守業者》電視劇,被指改編自《雷雨》)。《雷雨》也被改編為黃梅戲、評劇、芭蕾舞劇等其他劇種。而它也是滬劇(上海地方戲曲)傳統的經典劇目,早在一九三八年就由施家班改編成滬劇。一九五四年,由張承基、宗華先後將其改成演出本。滬劇版有著「最忠於原著的舞台版本」之稱。一九五九年,由著名藝術家丁是娥帶領滬劇界的多位藝術家再一次進行改編上演,整齣戲彙聚了滬劇的丁派、石派、解派、邵派、王派、楊派、袁派七大流派的創始人。這部戲轟動了上海,不僅得到原作者曹禺的認可,更成為戲迷心中的經典。

今年八月二十九日滬劇《雷雨》更搬上大銀幕,由滬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茅善玉、陳瑜,知名滬劇演員朱儉、王明達、洪豆豆、錢思劍、凌月剛、金世傑主演,由知名導演梁漢森執導,是對於六十年前「七大名家大會串」的再一次致敬,因此影片最後出現的丁是娥與劇作家曹禺研究劇本的照片,還有當年飾演繁漪、周樸園、周萍等演員的珍貴劇照,往事歷歷,如在目前。

電影《雷雨》劇照。
電影《雷雨》劇照。

梁漢森導演出身於梨園世家,能將戲曲唱詞與電影巧妙地結合。透過鏡頭語言和機位調度,在銀幕上塑造了非常準確鮮明的人物形象,使得舞台形象成功化為銀幕形象。而上海滬劇院院長、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在電影中飾演繁漪,更是不二的人選。繁漪是《雷雨》最有特色、個性最鮮明的人物。她敢愛敢恨,但在重壓下,常常無助、自卑、甚至自虐。雙重的性格是她無法擺脫的弱點,但卻是觀眾欣賞演員演技的亮點。導演運用了主觀鏡頭、對比蒙太奇、抒情蒙太奇、隱喻蒙太奇、長鏡頭等多種藝術手法將人物的內心行動與外部時空巧妙結合,而演員在專業表演的基礎上,適應鏡頭的能力極強,也充分顯示出他們作為戲劇表演藝術家的功力。例如電影兩次以繁漪的血出現在鏡頭,第一次是她由愛生恨,堵上周萍和四鳳私會時的窗戶,手指不小心被劃傷,「鮮血」滴在枯木上,雷雨來臨,把「鮮血」無情沖走,鏡頭隱喻著她的無奈與悲愴,心枯淚盡的吶喊!也對於她扭曲和變態般歇斯底里的根源,做了最佳的詮釋。

《雷雨》電影是在浙江橫店實景拍攝的,它不同於舞台的寫意演繹,它更具真實感,甚至有一些舞臺上被虛化處理的過場戲,例如繁漪雨夜尾隨周萍的這場戲,都必須實景拍攝。而最後一場戲大雷雨,在舞台上會以聲光效果來呈現,但在電影中你只能讓演員屏住呼吸在傾盆大雨中奔跑,一點都馬虎不得。

滬劇電影《雷雨》有著話劇的味道、電影的邏輯和音樂劇的元素,但它又演繹了上海獨有的「海派」文化,在服裝上包括西裝旗袍的海派傳統,更是給這個故事賦予獨特的風格。一千個人讀《雷雨》就有一千個「雷雨」,當年曹禺在他的時代把《雷雨》推到戲劇創作的一個頂峰,滬劇電影《雷雨》又再次把戲曲和電影聯姻,為其藝術攀上另一高峰,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電影《雷雨》劇照。
電影《雷雨》劇照。

曹禺曾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後來演出他的劇本,大都是人藝或知名的劇團,而觀眾大都要在富麗堂皇的大劇院觀賞,如北京首都劇場、台北國家劇院等地。如今改編為電影,更引進到「行動電影院」這數位而隨時隨地為您打造的專屬電影院,這種變革頓時使我有種「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覺!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三日的黎明,戲劇大師曹禺走下了他的舞台,告別人世!但他的藝術生命卻沒有結束,他的劇作不斷地被研讀,改編,他的戲不斷地被搬演著!

*作者為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等數十本著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