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所得越懸殊,腰圍越粗大:《社會不平等》選摘(1)

2019-08-03 05:10

? 人氣

平等飲食

肥胖與體重超重顯然不是窮人專有的問題。美國有大約十二%的貧窮人口,但有超過七成五的人過胖。在英國,女性肥胖的階級差異貫穿整個社會,直抵社會頂層。雖然「高階管理與專業」女性階層中,只有十六%的人屬於肥胖,但在她們之下,二十%的「低階管理與專業」女性過胖。這些事實擺在眼前,我們很難堅稱肥胖症的盛行,是因為無知民眾欠缺營養方面的知識。在英國的一項中年婦女研究,八十四%的受訪者知道她們應該天天吃五蔬果,另一項研究則顯示肥胖者比一般人更清楚零食的卡路里含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影響肥胖的是所得的相對(而非絕對)水準;關於這點,另一項證據來自要求民眾主觀描述其社會階級地位的研究。研究人員拿出一張階梯表,表示階梯最上層的人地位最高、最底層的人地位最低,然後要求受訪者標出自己在階梯上的位置。結果顯示,這種主觀的社會地位評量,跟不健康的脂肪分配模式及肥胖有連帶關係──換句話說,肥胖與人們自己主觀認定的地位息息相關,勝過肥胖與他們的實際教育或所得水準的關聯性。

如果我們可以觀察到,社會的所得差距與肥胖現象出現亦步亦趨的變化,就能做為因果關係的支持性證據。貧富差距迅速擴大的一個案例,來自統一後的德國。柏林圍牆倒塌之後,前東德的貧富不均日益嚴重。長期追蹤人民狀況的研究證明,這樣的社會崩解導致兒童、青年與母親的身體質量指數上升。

治療與預防肥胖症的健康與社會政策往往將焦點放在個人,企圖教育民眾體重過重的風險,設法指導民眾養成好習慣。但這些方法忽略了民眾為什麼維持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這些行為如何給予民眾慰藉或地位、肥胖現象為什麼存在社會梯度,以及孕婦的憂鬱與壓力扮演了什麼角色。由於對事情有掌控感、情緒狀態比較好的人比較容易改變行為,因此,減輕貧富不均造成的痛苦,應能大大遏制肥胖現象的蔓延。

20190726-《社會不平等》立體書封.jpg (時報出版提供)
《社會不平等》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為理查.威金森( Richard Wilkinson)與凱特.皮凱特 (Kate Pickett)。前者為英國諾丁漢大學社會流行病學榮譽退休教授、倫敦大學學院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榮譽教授、紐約大學客座教授,二○○九年創立平等信託基金會(The Equality Trust);後者則為英國約克大學健康科學系流行病學教授、平等信託基金會聯合創辦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